第六屆“少年中國”應讀作品發布 專家呼吁讓青少年擁有“科技自信”
中新網北京12月22日電 (記者 張素)30本優秀科普圖書、15件新媒體互動作品和5篇科學短文……第六屆“少年中國”應讀作品22日在北京發布。與會者還就如何創造優秀的科普創新文化作品進行圓桌對話。
韜奮基金會理事長聶震寧介紹,自2013年開始,“少年中國”優秀作品評選活動已連續舉辦5年,成為具有廣泛影響力的文化活動。特別是從第五屆開始增加科普作品比重,本屆評選則以征集和推選科普作品為主。
“一方面是體現出身處中國科技高地中關村的區域特色,另一方面是順應我國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形勢,以及全面提高國民科技素質的需要。”聶震寧說。
北京數字創意產業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馬云飛介紹,本屆“少年中國”以國家圖書館少兒館、開卷大數據為基礎,結合各大網絡書店和實體書店的熱銷榜單,面向全國征集科學普及類圖書、新媒體互動產品(含融媒體、動畫、歌曲、音頻、短片視頻等)、科學短文等作品,共征集373件。經過資格審定和專業評委的初評、復議、終評,推出“第六屆‘少年中國’為科技插上文化與藝術的翅膀科技少年應讀作品名錄”。
目錄中包括《遨游去太空》《點亮自然》《給孩子講量子力學》《螞蟻之美》等作品。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原常務副主席夏強在為《中國古代重要科技發明創造》一書做推薦時說:“除了人們熟知的‘四大發明’外,中國古代還有哪些對世界文明具有重要影響的發明創造呢?這本書給我們列出了新的清單”。
當日活動上,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所長張柏春進行了中國古代科技創新文化創作主題演講。
此外,當日還舉行了“創新文化環境培育科技公民——中關村未來科技公民創新文化”圓桌對話,來自政府、行業、專家、社會組織等代表共同探討如何為未來中關村科技文化建設提供發展方向。
馬云飛說,北京數字創意產業協會聚焦青少年科普工作,秉承弘揚文化自信,鼓勵原創并深挖本土優秀IP,通過搭建科技、文化、藝術協作的平臺,將專業性的學術轉化為簡明有趣的藝術作品或文學作品。他們還開展“‘少年中國’點亮村鎮科普行”等一系列活動,將往屆“少年中國”獲獎書目送入校園,培養學生們的科學普及作品閱讀興趣。
與會嘉賓表示,科普是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重點任務和基礎工程,更是創新文化的重要內容和培育手段。希望通過持續舉辦類似活動,“讓科學技術產生巨大的感染力,讓中國的孩子們擁有科技自信”。(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