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記者柏可林8月1日報道:在高溫高濕的桑拿天里,沒有了垃圾袋“保護”的濕垃圾容易散發異味,招引蚊蟲四害,怎么辦?在《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實施一個月之際,上海多個街鎮在及時高效處理濕垃圾方面,因地制宜地總結出不少錦囊妙計:結合人工智能算法提高濕垃圾純凈率、利用生物降解原理自行消化濕垃圾、制作堆肥種花種菜……
日產500公斤濕垃圾不出小區門,生物降解成水和氣體
建于1990年的北新涇街道新涇六村小區,共有20幢六層住宅,生活著1100戶居民。每天,小區濕垃圾總體產量約為500公斤。
7月中旬,小區引進了一臺濕垃圾處理“神器”,運用濕垃圾降解的原理就地“消化”。這臺儀器就放置在垃圾投放點旁邊的濕垃圾生物處理服務點,24小時不間斷運作。垃圾投放時間結束后,志愿者把24升的濕垃圾桶挪到儀器的“嘴邊”,儀器自動抬起垃圾桶,傾倒入進料口,待水分滴盡后,進料口關閉,儀器開始運作,整個過程幾乎不產生噪音。
儀器的底部延伸出一根透明的管道,水流順著管道排出。街道相關負責人介紹,儀器會自動加入水和菌劑,將濕垃圾分解為符合排放標準的20%的水和80%的氣體,排放進污水管道。剩余不可降解的余料則會形成干垃圾,由干垃圾清運車清理。
目前,儀器還在調試和完善的階段,一次性能處置500公斤的濕垃圾。“現在基本能做到濕垃圾不出小區門。”該負責人表示。
人工智能“火眼金睛”,一秒判斷濕垃圾純凈率
“綠色賬戶掃描成功,(濕垃圾)達標!”除了濕垃圾生物處理儀器,新涇六村的這臺濕垃圾智能分揀機器堪稱另一件“法寶”。
分揀機的外形酷似一只普通的濕垃圾桶,不同之處在于,它的頂端多了一個識別托盤、攝像頭和顯示屏。“我們給分揀機來一場模擬考。”志愿者隨機往托盤上放了一些混合垃圾,蔬菜果皮中夾雜著餐巾紙、牛奶盒。“不達標!”分揀機立即語音提醒,并在顯示屏上圈出不達標的垃圾。志愿者按照指示取出了牛奶盒,分揀機繼續提醒:“不達標!”直到所有干垃圾都取出,分揀機這才放行:“達標!”隨后,托盤自動翻轉,濕垃圾倒入了機器內部的垃圾桶。
垃圾桶是封閉的,避免濕垃圾的氣味外溢。“我們希望借助分揀機,嚴格把關濕垃圾的純凈度。”分揀機操作員向記者介紹。目前,新涇六村的大部分居民已樹立了牢固的垃圾分類意識,但仍難免會誤判干濕垃圾的準確分類。相比志愿者的人工提醒,分揀機的判斷準確率更高,也更容易讓人信服。
有了這臺分揀機,小區能更科學地統計出居民的投放達標率,并確保濕垃圾的純凈度保持在95%以上。
施展時間的魔法,濕垃圾變身堆肥和酵素
嘉興路街道的宇泰景苑小區2003年建成,有居民樓11幢,居民371戶、常住人口1228人,占地面積小、人口密度高。螺獅殼里做道場,小區的中心花園區域有兩塊特殊的風景:“堆肥花園”和“一米菜園”。
“堆肥花園”和“一米菜園”是居民們自己提供的創意。居民們將不帶油水的果皮菜葉倒進酵素桶里,把剩菜剩飯等帶油水的濕垃圾倒進堆肥桶里。酵素桶經過六個月的發酵之后,就能變成酵素。堆肥桶經過一個月至一個半月,則能變成生態肥。生態肥與普通的泥土混合,可以用來種植花草、蔬菜。
現在,“堆肥花園”和“一米菜園”還種上了小黃瓜等蔬菜。從3月1日至今,累計已經有2000多升的濕垃圾變廢為寶,約占小區濕垃圾總量的5%。
目前,上海的分類收運體系基本形成。據統計,7月1日以來,上海濕垃圾日均清運量比6月增加了15%,比去年年底增加了82%,干垃圾焚燒及濕垃圾資源化利用能力達到2.4萬余噸/日,生活垃圾處置利用能力穩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