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西新聞網 > 首頁欄目 > 時政頭條 > 正文 |
【幸福東北】從“臟亂差”小區到“最美社區”看和平新村社區的完美“蝶變” |
2020年09月28日 16:47 來源:光明網 作者:周海燕 編輯:陳麗婕 |
|
光明網沈陽9月27日電(記者 周海燕)和平新村社區位于遼寧省沈陽市和平區六緯路,幾年前,這里還是一個開放式、無人管理的“臟亂差”小區,經過改造,現在已經舊貌換新顏。小區通過拆除違建、規劃停車位、安裝監控攝像頭、實施封閉管理等一系列措施,使得街道和樓道變得干凈整潔。同時,社區還組織開展“學楹聯、寫楹聯、送楹聯”等各種活動,豐富居民的文化生活。這一系列舉措得到居民們的肯定,社區被政府授予“文明社區“、“最美社區”的稱號。這些榮譽和口碑的獲得都跟社區黨組織的積極工作分不開。
和平新村小區內的楹聯文化廣場(光明網記者周海燕攝) 黨員發揮帶頭作用 推進環境治理 為了改變老舊社區面貌,和平新村社區黨組織在環境治理上形成“社區黨組織——網格黨支部——樓幢黨小組——黨員中心戶“的四級架構。在小區改造過程中,以社區書記為中心的“兩委”班子敢啃硬骨頭,小區自治管理委員會帶領黨員中心戶“從自身做起,從我拆起”,挨家挨戶做工作,化解矛盾,逐步取得居民的理解和支持。
社區給一棟舊樓安裝的玻璃防雨樓梯罩(光明網記者周海燕攝) 此外,社區成立了黨員志愿服務隊,挖掘社區中的老黨員力量,讓老黨員中的優秀代表擔任社區網格黨支部書記,組織、宣傳、服務群眾。社區還挖掘老教授、老法官、老律師等老黨員,利用他們的專長來幫助社區出謀劃策,解決各類矛盾糾紛問題。 “活雷鋒”張俊鵬是一位有著四十多年黨齡的老黨員,他自愿承擔社區衛生協管員、居民小組長、社區群眾服務員的責任,義務為社區做好衛生檢查、管道疏通、后勤保障等工作。每年張俊鵬在社區志愿服務達500小時以上。社區第一網格黨支部書記王桂英也是一位有著四十余年黨齡的老黨員,今年二月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她自愿擔任守門工作。據社區張明偉書記介紹,像張俊鵬、王桂英這樣的志愿者,注冊的有730名,經常來社區志愿服務的志愿者有82人。 協商共治體系有效解決矛盾糾紛 為了更好解決小區存在的問題和矛盾,社區黨委會組織成立了居民協商議事委員會、居民自我管理委員會、保障性物業公司“1+1+1”協商共治體系,決策共謀、發展共建、建設共管、效果共評、成果共享,形成“三位一體”的服務模式。
和平新村小區內籃球健身場地未改造前(和平新村社區供圖)
和平新村小區內籃球健身場地改造后(光明網記者周海燕攝) 社區居委會曾經廣泛征求意見,將一處違建拆除,改造成籃球場地。但是打籃球的聲音影響到了周邊居民的日常休息。根據居民的投訴,張明偉書記先后召開了三次議事協商會,兩次修改籃球場地開放時間,還請來片區民警共同協商,直到圓滿解決問題。如今,孩子可以安心打籃球了,住戶也不再投訴。 據統計,近五年來,和平新村社區調解委員會調解各類矛盾糾紛131起,調解成功率達100%。 “全科社工+信息化”提升為居民辦事的效率 社區是最接地氣的基層部門,居民大大小小事務,都在社區辦理,如何提高居民辦事效率和滿意度,一直是和平新村社區的頭等大事。 自從社區實行“全科社工”以來,社區工作人員都從過去的“專門專崗”變成了“全科全能”的多面手,居民進門辦事只找一個人,能辦所有事。工作人員也不必坐在前臺被動服務,而是可以走進居民,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現在每天3名全科社工在前臺,其他的全部下沉到社區巡查和上門服務。拉近了與群眾的距離,提升了社區工作人員對各項應急事務的處理能力。”社區張書記告訴記者。
和平新村社區辦公樓內設置的警務室和調解室(光明網記者周海燕攝) 據介紹,今年社區還開展了信息化政務服務,加倍提升為群眾辦事的效率。“全市通辦”服務管理平臺是遼寧省民政部主導開發的一款軟件,通過這款軟件,居民只需要提供身份證就可以到社區辦理民政、醫保、房產等115個事項。目前,沈陽市在931個社區正式推行“全市通辦”,居民在任意一個社區均能申請辦理。 在黨員的帶頭作用下,通過組織廣大居民自治共管,和平新村社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轄區居民切身感受到了樓院改造的“實惠”,房子升值了,環境變好了,鄰里關系融洽了,家園意識和奉獻精神增強了,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在這里找到了答案。 |
|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
| >>更多精彩圖集推薦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