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拉薩1月2日電(記者唐弢、賀書琛、孫哲)格珍祖祖輩輩居住在西藏阿里地區普蘭縣雄巴村,過去她和村民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年復一年只為生計忙碌。
2000年的春天,對格珍一家來說,格外值得紀念。縣廣播電視局的工作人員來到村里,架設太陽能板、豎起發射塔臺,幾天的工夫,村里就傳出了廣播電視的聲音,村里的老老少少圍坐在小小的電視屏幕前,滿是“新奇”。
在隨后的日子里,聽廣播、看電視漸漸成為村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休閑娛樂。同時,廣播電視也在悄然改變著大家的生產生活方式。“從廣播電視里學會了不少致富的好經驗、好方法。”格珍說。
從珠峰腳下到廣袤草原,從藏北高原到綿延沙海,隨著廣播電視逐步入村入戶,越來越多的邊遠地區同樣上演著雄巴村的故事。邊區群眾形象地說,政府為他們裝上了“千里眼”和“順風耳”。
家住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嘉爾嘎勒賽漢鎮的牧民鐵木爾巴圖,自從2016年看上由微波傳送的當地電視新聞后,幾乎每天都會準時守在電視機前收看當地天氣預報。“以前我們要根據臨近的寧夏地區天氣預報來估計本地天氣,現在可以直接看到我們鄉鎮的天氣預報了。”鐵木爾巴圖說。
為了保證阿拉善地區傳輸發射設備穩定運行,負責運維的騰格里廣播電視中心站每個月派出兩人對發射臺進行巡檢,每次巡檢用時三四天,路程超過1000公里。由于戈壁地形崎嶇難行,工作人員經常要將百余斤重的設備和電池徒步背上山。“大敖包山坡陡接近30度,開著車只能看見天,車經常卡在半山坡,我們自己背著設備走上去。”騰格里中心站副站長何志剛說。
在新疆最大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之一——葉城縣阿克塔什鎮,這里的居民同樣對能看電視、聽廣播的生活充滿期待。為了讓各族群眾能夠及早看上電視,2018年起,葉城縣廣播電視臺的干部職工冒嚴寒、頂酷暑,天不亮便開始施工,日落后則開車燈“夜戰”,分兩批為當地3000多戶群眾安裝了戶戶通和地面播設備,確保衛星和地面本地信號全覆蓋,并在安裝完畢后為每戶群眾耐心解答使用事項。
“多虧了他們,現在到了晚上,我們一家人都可以坐在餐桌前看電視節目。”從洪水災害多發的棋盤鄉喀拉硝村遷居于此的群眾吐拉麥提·吐尼亞孜說,“就算電視有了故障我也不怕,在我家不遠就有維修點。”
如今,更為欣喜的是,隨著設備的更新和技術的提高,邊區群眾從原有只能收聽收看幾套廣播電視節目,轉變為每家每戶都能收聽收看到20至50多套數字廣播電視節目。
“我們通過微波把互聯網傳送至無人站,利用物聯網,遠程控制溫度、開關、攝像頭,遇有故障時,可遠程切換備用發射機,保證電視節目高質量播出。”阿拉善盟廣播電視傳輸發射中心臺副臺長楊成說,“每個無人站的遠程控制系統建設成本僅為600元,用手機就能實時查看運行狀況。”
“不管是我兒子喜歡看的動畫片,還是我愛看的新聞節目,現在都可以收到。”格珍說,“不僅如此,我還通過學習電視上專家教授的技術,開辦了青稞加工廠,年收入上萬元。”
在高原沙海傳遞精彩。西藏普蘭中波轉播臺臺長達娃次仁表示,不間斷、高質量的節目播出,使得當地百姓能夠及時聽到黨的聲音,提高了廣大群眾的生產積極性和創造性,更豐富了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