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西新聞網 > 首頁欄目 > 滾動新聞 > 正文 |
讓大海精靈回家!梧州全城合力救助迷途中華白海豚 |
2021年03月16日 07:20 來源:西江都市報 作者:蒙敏瑩 編輯:潘曉明 |
|
3月13日下午,西江梧州段濱江學府小區對出江面,幾名漁民在專家組和市農業農村局的指導下,駕駛著6艘漁船,與漁政船只一起,在河道上有序排開并逐漸形成半圓,緩慢地靠近一頭中華白海豚,并通過敲擊插入水中的鐵管,制造出一道“聲音屏障”,引導中華白海豚朝著岸邊活動。 3月12日,西江梧州段發現中華白海豚后,梧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白海豚的救助工作,多部門聯動,立即出臺通告,禁止所有捕撈作業,暫停航道疏浚、水下爆破等施工……一場全城合力救助中華白海豚的行動正在展開。 大海精靈誤入西江 “3月13日經有關專家的確認,12日在西江梧州段發現的海豚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水生野生動物中華白海豚。”梧州市農業綜合行政執法支隊隊長陳勇佳表示,市農業農村局第一時間向社會發布公告,要求各界協助有關部門對中華白海豚進行保護,漁政執法巡查也對中華白海豚進行24小時的跟蹤、監測。 中華白海豚有著“海上大熊貓”之稱,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水生野生動物,也是全球范圍內最瀕危的一類海洋哺乳動物。中華白海豚主要棲息地為紅樹林水道、海灣、熱帶河流三角洲或沿岸的咸水中,有時也會進入江河,但像這次這樣進入到距離海洋300多公里之遠的西江,極為罕見。 “救,必須救!” 3月13日上午,西江梧州段中華白海豚救助工作現場會在梧州市的漁政躉船上緊急召開,由自治區農業農村廳、北部灣大學、南寧動物園等教授、專家、執法人員組成的專家組,會同梧州市農業農村局工作人員,一起研究對這頭中華白海豚的救助工作。 “今天早上9時許,我們跟隨漁政船只巡航約半個小時后,發現了這頭中華白海豚的蹤跡,目前只發現一頭中華白海豚在該區域內活動。”北部灣大學海洋學院教授吳海萍表示,這頭中華白海豚應該屬于中老年個體,經過長時間的遷移,它的體力正在一點點地消耗,如果不及時救助,其后續情況或不容樂觀。因此,對這只大海的精靈進行救助刻不容緩。 由于這頭中華白海豚所在的水域江面寬度為300多米,水深5米多,江面開闊、水下地形復雜、白海豚活動位置變化不斷,種種因素讓這場救助行動變得困難重重。 3月13日11時許,專家組現場通過語音連線的方式,咨詢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汕頭大學、廈門漁業中心、廣東水產研究所、廣西科學院等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以尋求更科學有效的救助方案。 由于中華白海豚在水下主要依賴回聲定位系統來分辨方向、與同伴之間交流、捕食及避險。因此,專家組決定采用“聲學驅趕”的方法,計劃將這頭中華白海豚控制在一定范圍內,再由救護人員站在安全區域,將其放入特定的擔架布里固定好身體,再抬上岸。救援成功后,相關部門將通過專車把它送往南寧動物園作進一步救助。 13日16時30分許,救助工作正在展開。為了確保救助工作順利開展,市農業農村局聯系了對河道情況更為熟悉的漁民參與到中華白海豚救助行動中。救助過程中,雖然救助人員不斷調整隊形,但中華白海豚一次次地游出了船隊的包圍范圍。隨著夜幕降臨,為了降低對中華白海豚的刺激,專家組決定先暫停行動,待重新調整救助方案后再對白海豚進行救助。 “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能圓滿地完成這次救助任務,讓它回到安全的地方。”黃亞煥是參與此次救助行動的漁民之一。據其回憶,1997年,西江梧州段曾出現過中華鱘的身影。
|
||
|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
| >>更多精彩圖集推薦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