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西新聞網 > 首頁欄目 > 首頁要聞 > 正文 |
劃出青春美麗的弧線 |
2021年05月26日 14:08 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王金虎 賈月洋 周仕興 覃慶衛 編輯:韋幸文 |
|
廣西桂林漓江大灣。桂林市委宣傳部供圖/光明圖片
廣西南寧第17屆中國-東盟博覽會會址。劉綿寧攝/光明圖片
廣西柳州的侗族婦女在制作當地小吃。吳練勛攝/光明圖片
從廣西柳州開往莫斯科的中歐班列。黃艷梅攝/光明圖片
1975年的廣西柳州。柳州市委宣傳部供圖/光明圖片
2020年的廣西柳州。胡錦朝攝/光明圖片
昔日的廣西南寧五象新區。梁權攝/光明圖片
2019年的廣西南寧五象新區。李輝攝/光明圖片
廣西南寧邕江兩岸風光。黃維業攝/光明圖片 【幸福故事】 在廣西百色市田林縣浪平鎮中學干凈寬敞的校園里,孩子們時常會遇到一位老人,他是學校的老校長朱良衛。今年66歲的朱良衛是這所學校很多老師的老師。 說到朱良衛,就不得不提一下這所學校的“創業史”。“20世紀80年代,學生們翻山越嶺去上學的場景仍歷歷在目,條件很艱苦。”朱良衛回憶,那時的校園只有三排簡陋的瓦房,“零硬化”,風來飛沙走石,雨來泥濘不堪,基礎設施落后,“鎮上還有不少適齡孩子沒能上學,那些沒能上學的孩子大多在家務農,或者背井離鄉外出打工,生活窘迫。” 1992年,朱良衛被聘為浪平鎮中學校長。他將情況反映到教育部門,最終在縣里支持下,校園建設資金問題得以解決。 在山體上施工建設,難度很大,但是既然已經下定決心,就只有堅定地干下去,才可能有成果。一時間,隆隆的施工聲在群山之間回蕩。附近村民說,這是希望的聲音。他們堅信,一座更大更好的學校屹立于群山之間,將成為連接大山與外部世界的紐帶,成為孩子們走出大山的橋梁。 新教學樓落成后,在縣里的持續支持下,宿舍樓、食堂等也陸陸續續建起來了,學校能為孩子們遮風擋雨了,孩子們樂意在這里上學。與此同時,由于政策到位,師資力量源源不斷注入,浪平鎮的教育一天天發生著改變。 如今,漫步于寬敞整潔的校園,教學樓、宿舍樓、食堂、體育場等錯落有序,美術、音樂等課程以及多媒體教學的普及讓孩子們學到了更多的東西。孩子們奔跑、跳躍的身姿在操場上劃出青春美麗的弧線,高大的教學樓里傳來的瑯瑯讀書聲在山林間回響:“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浪平鎮中學只是廣西教育發展的一個縮影。近年來,廣西統籌利用農村義務教育薄弱學校改造計劃、農村中小學校舍維修改造工程等專項資金,極大改善了全區貧困地區義務教育學校的辦學條件。與此同時,作為促進教育均衡化發展的工作內容之一,民族教育的重要性越發凸顯,民族文化進校園活動在各地不斷推廣,成為人們津津樂道的熱門話題。 2019年,“中國童聲合唱團提升計劃”在北京開營,中國國際合唱節組委會邀請廣西巴馬瑤族自治縣東山鄉中心小學“巴馬布努飛歌童聲合唱團”40名學生參加活動,布努瑤原生態的童聲合唱,贏得了觀眾的熱烈掌聲。 “那是我第一次去北京演出,當臺下的觀眾對我們的表演報以熱烈的掌聲時,我深深感到我們瑤族文化的珍貴,它受到了人們的認可與歡迎。”參加合唱的東山鄉中心小學學生羅銀妹說。 東山鄉中心小學是東山鄉布努瑤民族文化的傳承之地,全校有884名學生,其中850人是瑤族孩子。東山鄉中心小學的校園,時時刻刻都像是在上音樂課,孩子們歡聲笑語,操場上到處能看到他們敲銅鼓、唱瑤歌的景象。 “我們東山是布努瑤聚居地,瑤族文化資源豐富多彩、獨具特色,有瑤族銅鼓舞、瑤族藥浴、瑤族傳統刺繡手工藝、瑤族祝酒歌、弩文化……”東山鄉中心小學校長蘭桂寧介紹。 基于獨特的文化資源優勢,學校在2012年創建了鄉村少年宮,致力于創建民族特色校園。“為了更好地開展民族教育,我們學校還開設了瑤族文化傳承班。”東山鄉中心小學民族教育教師羅小媚說。 鄉村少年宮是開展民族特色文化教育的地方,設施設備齊全,有專門的活動場所。在少年宮開放日,學校通常會邀請民族文化傳承班創始人對學生進行指導。同時,還會邀請民間民族文化傳承前輩到學校來和老師學生交流,挖掘民族文化元素。 融合瑤族文化元素,東山鄉中心小學創編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歌舞《背簍贊歌》《民族風情秀》《射弩舞》等節目,每年的壯族三月三、瑤族祝著節,學生們都會被邀請到縣里表演。 “孩子們通過學習瑤族舞蹈、歌曲和傳統手工藝等,在培養興趣、豐富學習生活的同時,也能感受到瑤族文化的獨特魅力。孩子們喜歡自己的文化,增強了自信,熱愛民族、熱愛家鄉,也在潛移默化中傳承和弘揚了民族文化。”蘭桂寧說。 2018年1月,東山鄉中心小學被廣西壯族自治區教育廳評為“民族文化教育示范學校”,東山鄉中心小學“一校一特色”的民族教育成果得以更好地鞏固與發展。 巴馬縣西山鄉中心小學依托其深厚的紅色文化底蘊,創編了舞蹈《十里送紅軍》《映山紅》等節目,讓紅色文化的傳承成為一種時尚。 西山鄉中心小學創建于1924年,具有深厚的紅色傳統,為中國革命事業培養了許多人才。“我們學校的紅色文化節目呈現出了革命戰士熱血奮戰、保家衛國的精神,激勵著我不怕困難、勇往直前,努力為家鄉、為國家作出貢獻!”西山鄉中心小學學生韋奕含說。 “通過學習紅色文化,孩子們了解了革命先輩們艱苦奮斗的歷程,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西山鄉中心小學校長楊光兵說。 如今,巴馬縣教育局正在開展“一校一文化、一校一特色”民族教育建設,已形成了東山鄉中心小學的瑤族文化、巴馬鎮盤陽小學的壯漢文化、西山鄉中心小學的紅軍文化、巴馬第二小學的蘭亭文化等特色文化,民族文化之花正在崇山峻嶺間綻放。 (本報記者 王金虎 賈月洋 周仕興 光明網記者 覃慶衛) |
|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
| >>更多精彩圖集推薦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