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西新聞網 > 首頁欄目 > 首頁要聞 > 正文 |
讀懂“一個也不能少”的分量 |
2021年05月26日 14:10 來源:光明日報 編輯:韋幸文 |
|
【青年學子說】 “三月春燕滿山游,四月茶山綠油油,采茶人家跟黨走,脫貧致富慶豐收……”在廣西河池環江毛南族自治縣,有機油茶園里滿臉喜悅的毛南族人正戴著斗笠唱著山歌,套種著中草藥。而作為“準新聞人”的我,不斷用手中的相機捕捉著一個個鏡頭,向外界講述他們的脫貧故事。 “我現在在合作社務工,包吃包住,一個月工資2800元。”在環江縣下南鄉采訪調研過程中,我遇到了已經脫貧的譚美柳,她說:“以前一家五口人種地、養蠶,一年純收入不足3000元。現在在合作社工作,一個月的收入就超過以前一年的收入,放在過去是想都不敢想的事。” 今年4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桂林市全州縣才灣鎮毛竹山村調研時強調,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要立足特色資源,堅持科技興農,因地制宜發展鄉村旅游、休閑農業等新產業新業態,貫通產加銷,融合農文旅,推動鄉村產業發展壯大,讓農民更多分享產業增值收益。環江縣正是找到了油茶種植這一特色產業,讓群眾種下了一棵棵“搖錢樹”。目前,該縣油茶種植面積13萬畝,種植戶1.5萬戶,2020年全縣油茶鮮果產量達448萬公斤,產值1300多萬元,助力逾萬戶群眾增收。 在廣西,靠產業脫貧致富的群眾數不勝數。記得2017年,我到賀州市瑤族同胞聚居的深度貧困村采訪,從市區出發先坐了一個多小時的面包車,穿過蜿蜒盤旋的公路,路旁就是懸崖峭壁,下車后再走半個小時的山路才到達瑤族寨子。來到寨子,映入眼簾的都是破舊的黃土房。劉開遠一家6口人也住黃土房,房頂上瓦礫參差,布滿厚厚的青苔。一家人不夠住,就用木板懸空架起沒有任何欄桿的空中樓閣,房子隨時面臨著坍塌的危險。 而今年再去走訪時,我們發現,通過易地搬遷,一排排充滿瑤族特色吊腳樓風格的房屋依次排開,家家都住上了通水通電、安全漂亮的白色新樓房。劉開遠對我說:“感謝黨和政府的關懷,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我們立即將瑤寨這幾年發生的變化用筆尖和鏡頭記錄傳播出去,讓更多人了解瑤族同胞今日的美好生活。 2020年年底,廣西宣布所有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我利用上學的幾年時間,走遍了全區各地,在基層看到了斬斷窮根后的八桂大地換新顏,聽到了喜迎新生活的壯鄉兒女念黨恩。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廣大青年要肩負歷史使命,堅定前進信心,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擔大任,努力成為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作為一名新時代廣西發展的親歷者和見證者,作為一名大學生黨員,我要不斷淬煉腳力、眼力、腦力、筆力,用心用情講好廣西發展新故事,為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壯美廣西添磚加瓦。 (本報記者周仕興整理) |
|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
| >>更多精彩圖集推薦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