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西新聞網 > 專題 > 焦點 > 沿著高速看中國 > 要聞聚焦 > 正文 | 
| 沿著高速看中國丨傳承“兩路”精神 守護云端天路 | 
| 2021年06月20日 18:20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編輯:徐世杰 | 
| 公路,三分靠修,七分靠養,是交通人的共識。青藏線是進出西藏最繁忙的公路,其最高點在唐古拉山口,海拔5231米,山口下有個道班,被譽為“天下第一道班”。從上世紀50年代青藏公路建成初期,這個道班就堅守在這里,一代代傳承著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兩路”精神,肩負起了保障暢通的重任。 這是今年4月底我們跟隨守護青藏公路唐古拉山段的109道班工人上路巡護的畫面。春天的唐古拉,天氣依然寒冷,風雪交加,不一會兒就堵了50多輛車。 安多縣年平均氣溫在零下15攝氏度,最低達零下40攝氏度。一年有120天以上刮8級大風。一旦降雪,氣溫驟降,道路結冰嚴重。現在,109養護點有28名工人,肩負著青藏公路唐古拉山段39公里路段的養護任務。 安多公路養護段機械股股長 布噶:你早上鏟得好好的,下午一刮風,路面又是個大積雪。這個路對我們來說是非常重要,不光是我們,整個西藏來說,這個是我們的一個生命通道。再加上西藏的百分之七八十的運輸都承擔著。 
 青藏公路穿越幾百公里多年凍土地區,凍融交替,就容易使得道路結冰或翻漿,安全隱患很大。 68歲的本瓊,是109道班的第一批養護工人。1971年,年僅16歲的她,來到養護點上,養護公路30年,光榮退休。 
 安多公路養護段109養護點第一批養護工人 本瓊:土路上工作20多年,馬路上10多年。唐古拉工作了30年,心都在路上。我喜歡看著路上車子,心里非常開心。 現在她的四個孩子都在安多公路養護段上工作,平常也難得聚一次。 
 安多公路養護段109養護點第一批養護工人 本瓊:一走到路上我就會想,我是靠著這條路活著,道班就是我的家。幾代人都能到道班上工作多好,我心里面離不開公路。我們以前在山上只能吃糌粑,我們以前都是克服這么多困難工作。現在社會發展這么快,出門都有汽車,想吃什么都有,一定要好好工作。國家恩情重,我們幾代人都是在路邊長大的,怎么能不好好工作。 1990年,青藏公路安多公路段有了第一輛養路的裝載機。現在,青藏公路的養護條件越來越好。布噶是2014年到的109道班,現在主要管理養路機械。 
 安多公路養護段機械股股長 布噶:我們小的時候就用手扶拖拉機和蹦蹦車那種,那時候是剛開始有機械的時候。輪到我們養這個路的時候已經是機械化了,不像以前那樣發動一個機械設備很難很難。 
 布噶11歲的兒子洛桑次仁,在安多縣小學讀書,平日里除了喜歡踢球、玩耍,最喜歡的就是給奶奶講新鮮事兒。 布噶兒子 洛桑次仁:我想用電子產品,讓它做出來,用遠程操控幫忙清雪,爸爸他們比較辛苦的工作讓機器人來代替,讓他們休息。 像布噶這樣,一家人守護著青藏公路的還有很多。 安多公路養護段機械股股長 布噶:心里沒有二話,就每天一樣地去做這個工作。“兩路”精神來說,我們是傳承者、接班人。 
 安多公路養護段職工 扎西次仁:我愿意去109,是我自己選的。我要像父親一樣貢獻青藏線。 扎西次仁女兒 倉決卓瑪:我們家都是交通一線的工作者,我會學好父母他們道班工人的精神,優良品格。 109養護點工人 小迪:這條路是一個生命線,也是一個致富路,也是我奮斗一生的。就說是自己把生命、自己微薄的生命奉獻在這條路上。 (總臺記者 陳琴 普布次仁 益西邊巴) | 
|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 
| >>更多精彩圖集推薦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