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西新聞網 > 新聞中心 > 新聞中心滾動條 > 正文 |
廣西日報頭版頭條 | “橋”見新跨越③:懸索飛渡,創下六個“廣西首次” |
2024年12月15日 08:19 來源:廣西云-廣西日報 作者:喬曉瑩 編輯:徐世杰 |
|
從南寧驅車,經南橫高速公路,出橫州南互通。很快,一座80米高的巍巍主塔映入眼簾,塔上“橫州大橋”四個字,字體遒勁有力,在陽光下熠熠生輝;兩根紅色的主纜在空中劃出優美的弧線,在波光粼粼的郁江上,優雅地吊住筆直的橋梁。 一橋跨南北,結束了橫州城區沒有大橋的歷史,從此,橫州市江南村到城區的陸上交通距離,由20公里縮短至4公里。 從無到有,歷經4年建成的橫州大橋一舉創下“321”,即廣西“3個第一”:第一座市政公路兩用鋼箱梁懸索橋、鋼箱梁懸索橋錨碇深基坑規模第一、鋼箱梁懸索橋橋面寬度第一;實現廣西“2個首次”:首次采用OTC(氧化聚合型包裹防腐技術)索股和鋼拉桿防腐,首次采用STC(超高韌性混凝土)橋面;還開創了廣西縣級市財政出資修建具有公路市政功能橋梁的先例。 視頻剪輯:見習記者 萬一鳴 創新應用BIM實體化技術—— 成就廣西首座市政公路兩用鋼箱梁懸索橋 云山蒼蒼,江水泱泱。 橫州大橋位于橫州市江南村與蒙垌村之間,主線全長2.1公里,橋長888米,主橋主跨400米,橋面標準寬度41米。它是國家“十四五”規劃G324橫州南繞城線的關鍵組成部分,也是自治區統籌推進的重大項目、民生工程。
航拍橫州大橋。黃汝德 攝 “建懸索橋本身是一項結構復雜、質量要求高、施工難度大的綜合性橋梁工程。”談起橫州大橋的建設過程,中建路橋集團廣西區域指揮部指揮長陳力感慨良多。 作為廣西第一座市政公路兩用鋼箱梁懸索橋,橫州大橋在建設過程中需要全方位、多維度的施工攻關。首節鋼箱梁吊裝作業就是其中一個關鍵節點。 首節鋼箱梁長8.8米、寬41米,重約170噸,相當于約113輛小汽車的總重量。要吊起這樣的大家伙,鋼絲繩索具的質量至關重要。 “在現場,我們對鋼絲繩反復檢測之后才投入使用。每個環節都不能馬虎。”為了確保吊裝工程的安全順利開展,項目部安全總監吳冠晨和施工團隊多次探討技術方案,一次又一次地推演吊裝過程。 2022年10月18日清晨,首節鋼箱梁正式吊裝。 現場,技術人員目不轉睛地盯著箱梁的運輸和架設,只見在數條高強度鋼絲繩的牽引下,高大的纜載吊機末端分別連接兩臺吊梁,吊梁則固定住鋼箱梁。 慢慢地,在鋼絲繩的幫助下,首節鋼箱梁被平穩提升,順利落位。 這,只是41節鋼箱梁吊裝的第一步。 要拼接完橫州大橋,把這些重約170—272噸的鋼箱梁一一吊裝至離水面近20米的高空,并控制對接精度在30毫米以內,并非易事。 “我們創新應用了BIM實體化技術,讓41節鋼箱梁拼接作業變得高效、精準、更為有序。”中建路橋集團橫州大橋項目部負責人周玉亮胸有成竹。 BIM技術是一種將建筑數據化、信息化的模型整合,具有可視、可協調、可模擬等多項優點。橫州大橋建設團隊利用該技術,建立了等比例大橋模型來確保數據展示的立體性;并進行上百次數據演算、數十次技術方案研討,讓傳輸的數據展示得更加生動形象,以用于現實施工。 “這一技術的應用,大大提高了我們的效率、質量和生產力。”周玉亮總結道。 航道水位多變、錨碇噸數較大、貓道架設、貓道與T梁碰撞……憑借科技的力量,建設者們克服了諸多困難,解決了貓道侵入引橋墩蓋梁等多項施工難題…… 披星戴月,風雨兼程。2023年1月14日,橫州大橋順利合龍。 垂直開挖深度達19米—— 基坑的“安全眼”讓隱患無處藏身 拉起跨江近千米的懸索橋需要多大力量? 眾所周知,懸索橋的橋面主要靠纜索“吊”起來。強有力的主纜通過主塔,兩頭固定在兩側的錨碇上。作為懸索橋的關鍵性受力構件,錨碇的作用就像巨大的秤砣,用來錨固主纜,保證大橋扎穩馬步,屹立不倒。 錨碇穩,則橋面穩。 因此,錨碇的施工屬于橫州大橋的關鍵性節點工程,成為大橋的“定海神針”工序。 橫州大橋主橋在蒙垌、江南兩岸各有錨碇1個,2個錨碇重量達到25.6萬噸。其中,江南岸錨碇長53米、寬53米,基坑光垂直開挖深度就達19米,相當于6層樓的高度,錨碇深基坑規模屬廣西第一。 “江南岸的錨碇基坑為超大型深基坑,其區域的溶洞地質結構,給我們樁基施工帶來了極大困難。”回憶施工的點滴,橫州大橋項目部總工程師尹平印象深刻。 大面積的溶洞,導致樁基鉆孔施工經常出現漏漿現象,正常2天能成孔的樁基,遇到溶洞后要花一周甚至更長的時間。同時,在灌注施工過程中,溶洞的不確定性又讓超灌注的現象頻頻出現。 復雜的地質條件,成了錨碇澆筑最大的“攔路虎”。怎么辦? 辦法總比困難多。 建設團隊的工程師們集思廣益,反復斟酌,將安全性測量觀測系統、深基坑觀測系統等各種新的技術手段迅速投入到項目中。 從開挖到地下工程施工,針對基坑巖土性狀、支護結構變位、周圍環境條件的變化,這些新設備不斷進行監測,并生成監測數據。 依靠反饋的監測數據,建設團隊可預測下一步施工對周圍環境影響的程度,繼而調整施工措施,實現信息化施工。 “就像在基坑里安裝了安全眼,讓各種隱患無處藏身。”橫州大橋項目部工程部經理胡金滔打趣道。 在這些“安全眼”的幫助下,建設團隊順利在蒙垌、江南兩岸分別打下148根28米和144根30米深的樁基。據統計,兩岸錨碇共使用3630多噸的鋼筋以及10.5萬立方米混凝土。 南北兩個“大秤砣”,為穩穩拉起整座橫州大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全區首用新材料新工藝—— 大橋抗壓和防腐能力提升到新高度 天泵、STC智能布料系統及智能高頻振搗整平系統在攤鋪、整平,STC覆膜覆土工布一體機緊隨其后,覆膜養護橋面……2023年7月底,烈日當空,橫州大橋正在緊張地實施澆筑作業,STC高速智能攪拌機不停地生產混合料,意味著這種施工不一般。 不過,若不是工程師們的介紹,也許很多人不會關注到橫州大橋使用了新材料、新工藝,即首次采用STC(超高韌性混凝土)橋面,首次采用OTC(氧化聚合型包裹防腐技術)索股和鋼拉桿防腐。 為什么要使用這些新材料、新工藝? 傳統的鋼橋面鋪裝,主要應用到雙層SMA、雙層環氧瀝青混凝土及單層澆筑式瀝青混凝土等材料。但實際上,橋面使用后的狀況并不樂觀,許多鋼橋橋面在投入使用初期就遭受嚴重破壞。 “南方夏季炎熱多雨,當鋼橋面板溫度高達70℃以上時,鋪裝層與鋼板之間的粘結劑容易變軟脫粘,導致橋面極易產生滑移并開裂,縮短橋梁的使用壽命。”項目總監理工程師張天夫說。 在張天夫看來,STC材料作為新型建筑材料,內部缺陷較小,具有高抗彎強度、優異的耐久性且自身輕型的優點,不僅可有效提高橋面抗裂性能,又能大大降低橋梁自重帶來的質量安全風險。 “橋面STC鋪裝層層厚僅為4.5厘米,混凝土抗壓強度卻能達到140兆帕、抗折達到50兆帕。”張天夫對橫州大橋的荷載自信滿滿。 今年1月13日凌晨,橫州大橋順利靜載27臺34噸重的試驗加載車,完成了全橋靜動荷載試驗,圓滿通過“崗前體檢”。 除了首次采用STC技術施工,橫州大橋還首次采用OTC(氧化聚合型包裹防腐技術)索股和鋼拉桿防腐,增強橋梁拉索的防腐蝕性能,讓橋梁的可靠性、安全性、經濟性和耐久性全面得到提升。 陳力表示,橫州大橋在新技術應用上解決了諸多難題,“在技術領域共獲得榮譽17項,其中國家級榮譽2項、省部級榮譽15項,開展課題研究6項并發表相關論文7篇,獲得11項專利。”其橋面所采用的超高韌性混凝土(STC)鋪裝層施工工藝,成為全國橋梁建設行業施工四新(新技術、新材料、新設備、新工藝)科技創新施工工藝的成功案例。 “崗前體檢”20天后,橫州大橋建成通車,郁江兩岸群眾歡呼雀躍。 “橫州大橋圓了我的夢,它是那么美麗、那么壯觀、那么宏偉!”通車之際,家住橫州鎮蒙垌村的村民黃國慶滿心歡喜,從小到大出門靠船渡的日子,一去不復返。 尤為值得一提的是,總投資約7.27億元的橫州大橋,其中上級補助1.44億元,地方自籌5.83億元,“這開創了廣西縣級市財政出資修建的具有公路市政功能橋梁的先例。”橫州市交通運輸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不久前,當地再次出資對橫州大橋進行亮化,為夜色中的郁江增添一道亮麗風景線。 從空中俯瞰,橫州大橋如長虹臥波,雙向六車道的橋面寬闊又平整,飛馳而過的車手盡情享受駕駛的樂趣。 從江面遠眺,雄偉的橫州大橋又像一扇幸福門,通往橫州人民的內心深處,讓“南通北暢”的夢想照進現實。 如今,橫州大橋拉近的,不只是郁江兩岸居民的往來,還促進與平陸運河對外通道的銜接,加快與南寧市其他縣區及周邊城市密切聯系、協同發展,有利于承接產業梯度轉移、增強經濟發展動力。 大橋圓夢,也是追夢的開始……
報紙版面截圖。
|
|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
| >>更多精彩圖集推薦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