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西新聞網 > 首頁欄目 > 區域 > 來賓 > 正文 |
廣西日報來賓頭條 | 向上游延 向下游伸 |
2025年10月17日 10:47 來源:廣西云-廣西日報 記者 李晟 通訊員 文質 董慧 編輯:陳煜炫 |
|
廣西日報版面。 10月15日,在來賓市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基地的糖料蔗育種大棚里,一株株新培育的蔗苗正沐浴著和煦的陽光。科研人員小心翼翼地記錄著數據,他們手中的種苗,承載著這座農業大市向農業強市轉型的密碼——它必須更抗旱、更抗倒伏、含糖量更高,從而更好地承擔起端穩“糖罐子”的使命。 這精細的育種工作,是來賓市農業深刻變革的縮影。“十四五”規劃以來,該市以國家級農業現代化產業基地建設為支點,大力推動糧食和蔗糖等支柱產業“強筋健骨”。
在實驗室中,技術人員將組培苗轉管。記者 李晟 攝 從新品種培育這一“基礎創新”,到覆蓋科學施肥、設施農業、機械化與數字化的“過程創新”,將技術、資本等現代生產要素深度嵌入農業生產各個環節,提升資源配置效率。這場由點到線再成面的產業革命,不僅實現了產業價值鏈的優化與延伸,更在空間上促進了現代農業產業集群的初步形成。 多年的深耕,讓來賓農業的發展實現了跨越。近日,記者深入來賓市的田間地頭,探尋該市如何通過產業鏈升級、附加值提升和培育新型經營主體的三重蝶變,推動農業從傳統向現代、從低效向高效、從分散向集約的華麗轉身,讓農民挑穩“金扁擔”。 強根基:夯實全產業鏈硬實力 建設農業強市,關鍵在于從根本上重塑產業體系。來賓市跳出傳統農業生產模式,積極向上游種業研發和下游加工銷售延伸,著力構建“從田間到餐桌”的現代農業生產鏈。 桑蠶產業是忻城縣的支柱產業之一,桑葉的品質對于產業發展至關重要。近日,在忻城縣紅渡鎮現代化桑園示范基地,“強桑1號”桑樹在陽光下舒展著厚實的葉片。來賓市農科院的技術員輕輕捻動桑葉,對基地負責人韋建學說:“你看這葉子,又大又厚,耐旱性強,正好適應本地的氣候。” 截至2024年底,忻城縣共有桑園面積約26萬畝,鮮繭產量4.59萬噸,產值約29.37億元。今年上半年數據顯示,該縣桑葉產量同比增長6.8%,桑螟等蟲害率下降9.6%,家蠶全齡成活率提高8%。最讓蠶農們高興的是,畝均桑園效益提升了950元,一棵棵良種桑樹正變成實實在在的收入。
機械喂蠶。王麗燕 攝 效益的提升,不止于良種。在武宣縣武宣鎮長壽村的340畝智慧蔬菜大棚內,5G智慧平臺的屏幕實時跳動著光照、土壤等相關數據,智能水肥一體機為彩椒、番茄精準滴灌。物聯網系統自動調節棚內溫濕度,確保作物始終處于最佳環境。 “以前種菜靠經驗,現在靠數據。”管理員輕觸屏幕,即可完成大面積農田的管理。這套系統投入3000萬元,可使基地年產優質果蔬1800噸,帶動200名農民人均年增收超1萬元,并輻射周邊2000畝農田邁向高效化生產。 如果說設施農業提升了生產環節的韌性,精深加工則延伸了產業的價值鏈條。 在來賓,一根甘蔗的價值被“吃干榨凈”:除了制成蔗糖,副產品糖蜜用于生產高附加值的酵母,蔗渣也能用于發電或生產環保材料。 通過推動良種化、設施化、智能化,來賓農業正從依賴人力的傳統方式,轉向依靠科技的現代化路徑。這些舉措,如同“穩定器”與“增值器”,不僅顯著增強了產業抗風險能力,更拓寬了價值空間,為全鏈條提質增效夯定了基礎。 亮名片:實現品牌價值新突破 產業鏈的夯實,為農業提質提供了可能,但真正實現增效,必須跨越“增產不增收”的瓶頸。來賓市目標明確,以標準化生產確保農產品“優質”,以品牌化運營實現“優價”,雙輪驅動推動農產品從“賣原料”向“賣品牌”轉變。 10月13日,蔗海如綠浪般涌動。在來賓市興賓區的黃安“雙高”糖料蔗基地,“90后”余才庫穿行在齊肩高的蔗林間,指尖拂過挺直的蔗稈。 “過去家家戶戶分散種蔗,靠天吃飯,累死累活收成卻沒保障。”他說。如今,基地大力推廣良種良法,滴灌水肥一體化系統精準滋養每一株甘蔗;他成立的農機合作社每年為300多戶蔗農、上萬畝土地提供全程機械化服務。物聯網、衛星遙感等新技術深入田間,讓甘蔗節節拔高,也讓蔗農肩頭的擔子變輕,日子更甜。 來賓市以政策補貼推動農業標準化種養,推廣良種與高效技術,建設多類標準化基地,借助“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實現規模化、規范化生產。 有了過硬的“里子”,更需要響亮的“牌子”。來賓市構建“區域品牌+企業品牌”聯動的矩陣體系。象州大米、忻城糯玉米等區域公用品牌負責打響整體知名度,企業產品品牌則進行市場細分。
忻城珍珠糯玉米粥。資料圖 在象州縣日前舉辦的中國農民豐收節慶祝活動中,該縣通過公益直播間推動當地特色農產品線上銷售。該縣高豐米業負責人黎飛燕深有體會:“品牌化讓我們種糧更有底氣。今年的象州大米通過電商賣到區外,收入明顯提高。”當天的直播吸引超20萬人次觀看,線上交易額達219.72萬元,展現了品牌傳播與渠道創新帶來的實實在在的效益。 在直播間推薦象州好物。象州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截至目前,來賓市入選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目錄產品共20個,位居全區第二。該市通過標準化與品牌化的雙輪驅動,有力地將資源稟賦轉化為市場競爭力,是推動農業從“重規模”向“重效益”轉型的關鍵一躍。 育主體:組織化經營激活合力 現代化的產業鏈與響亮的品牌,最終需要由充滿活力的經營主體來運營和承載。其根本落腳點在于“人”,核心是要讓農民受益。 來賓市通過大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高農業組織化程度,有效將特色產業轉化為具有比較優勢的發展動力,帶動小農戶融入現代農業發展。 “過去收完稻谷要曬半個月,現在公司直接收走烘干,晚稻播種一點不耽誤!”興賓區城廂鎮平洞村村民覃業都的感慨,是農戶融入現代農業體系的獲得感的體現。背后是關鍵環節的社會化服務——來賓廣榮農業發展公司建設的烘干中心,9臺烘干機日處理濕谷240噸,讓農民告別“看天曬谷”的歷史。 在三五鎮的示范基地,智慧平臺正實時監測著水稻的“脈搏”。廣榮農機合作社總經理黃少彥介紹,他們提供從育秧到加工銷售的“一條龍”服務,農戶只需按標準種植。“我們統一品牌營銷,好稻谷就能賣出好價錢。”這種“服務主體+農戶”的模式,已服務農田25.8萬畝,帶動農戶畝均增收節支350元,讓標準化生產真正落地生根。在合山市,一種更緊密的聯結模式正在釋放能量。由政府牽頭,3家企業、6個家庭農場和9家合作社組成了澳洲堅果產業化聯合體,并注冊了“合山澳堅”區域公用品牌。
合山市北泗鎮六龍村設施農業產業園。合山市融媒體中心供圖 聯合體在龍頭企業廣西信成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等公司的帶動下,實行“保底收購+二次分紅”機制。農民合作社之間、家庭農場之間開展聯合與合作,通過土地流轉、資金入股等方式擴大經營規模,讓聯合體各成員合作共贏,助推農民增收。2025年,該市堅果種植面積達1.66萬畝,帶動1171戶農戶戶均增收3780元。 從單一的服務帶動到緊密的產業融合,來賓市通過培育多元化、多層次的新型經營主體,將農戶帶入現代農業發展快車道。這些新型經營主體不僅是新技術、新模式的推廣者,更是緊密利益聯結機制的核心,成功將農民帶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實現了從“分散經營”到“集約發展”的根本性轉變,為農業強市建設注入了最持久的內生動力。 |
|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
| >>更多精彩圖集推薦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