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西新聞網 > 首頁欄目 > 區域 > 賀州 > 正文 |
八步區紅薯“一種三收”結碩果 鏈起鄉村振興路 |
2025年10月18日 15:41 來源:廣西云-廣西日報 見習記者 陳智超 通訊員 羅李香 編輯:夏曉云 |
|
10月15日,賀州市八步區東融(供港)蔬菜基地內,百畝集中連片的紅薯地迎來豐收季。大型采收機械在田間穿梭,“轟隆隆”的轟鳴聲中,一個個圓滾滾、飽滿厚實的紅薯從泥土中顯露;工人們俯身田間,熟練地分揀、除蒂、去泥、裝袋,將色澤鮮亮的紅薯打包,準備發往山東、廣東及本地各大商超市場,開啟產銷兩旺的增收路。
工人正在分揀紅薯。羅李香 攝 今年6月,來自山東的種植大戶張學山采取“基地+公司+種植戶+農戶”的合作模式,承包下340畝土地發展紅薯種植,并全面推行水肥一體化管理,通過精準控制水分與養分供給,既保障了紅薯的產量,更提升了品質。 “今年紅薯長勢特別好,每畝產量能達1500公斤,按當前1.4元至2.4元每公斤的市場售價算,預計總產值能超100萬元!”看著滿地剛采收的紅薯,張學山臉上滿是豐收的喜悅。 如何實現收益最大化?張學山通過拉長紅薯產業“價值鏈條”,讓“一種業”產出了“多份好收益”,實現“一種三收”。在紅薯開挖前,先將紅薯藤條尾端采收為優質種苗,按100根一捆、每捆6元的訂單價銷往廣東湛江種苗批發市場;經測算,每畝紅薯地可產優質種苗10000根,單賣種苗就能為每畝地帶來600元收入;而采收完種苗的成熟秧藤,還會以低價出讓給當地群眾,作為廉價優質的養殖飼料,直接降低了養殖戶的生產成本。
工人們正在采收紅薯藤。羅李香 攝 產業發展的紅利,也實實在在落到了群眾身上。“我已經在這兒割紅薯苗半個月了,每天清晨來、天黑前收工,工資按天結。”正在田間忙碌的黎彩英大姐一邊捆扎紅薯苗一邊說,“一天能割150來捆,一捆1塊5,算下來一天能有200塊錢收入。” 近年來,八步區鋪門鎮依托獨特地理條件,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當地通過出臺農機補貼、產業獎補等政策舉措,引導種植戶緊盯市場需求,整合土地資源,推動紅薯種植從傳統散戶模式向規模化種植、品牌化經營轉變,實現傳統農業向特色農業、高效農業的轉型。 如今,“種苗銷售—紅薯生產—藤蔓利用”的閉環產業鏈已然成型,不僅讓土地效益倍增,更拓寬了群眾增收致富渠道,為鄉村振興注入了強勁動力。 |
|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
| >>更多精彩圖集推薦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