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西新聞網 > 首頁欄目 > 經濟 · 生活 > 鄉村 > 正文 |
“海上森林”重綻芳華——“踐行‘兩山’理念 推動督察整改”系列報道① |
2025年10月23日 21:39 來源:廣西云-廣西日報 記者 葉焱焱 通訊員 韋夏妮 伍映曉 編輯:曹麗媛 |
|
視頻攝制:記者 葉焱焱 實習生 韋柳娟 練馨予 “我家就住在附近,現在這里的環境比以前好多了,水清岸綠,鳥兒也多了,我們經常來這散步,心情都特別好!”9月28日,家住廣西北海濱海國家濕地公園附近的村民唐文利,指著眼前郁郁蔥蔥的紅樹林開心地對記者說。 從曾經局部頹敗、退化,到如今生機盎然、成為“網紅打卡地”,北部灣紅樹林實現了華麗蛻變。 督察亮劍 揭開紅樹林保護痛點 時間回溯到2021年9月,第二輪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的反饋意見,直指北部灣紅樹林保護的“短板”:“近年來,廣西紅樹林面積穩中有增,但總體生境退化、生物多樣性降低,局部破壞問題突出,保護形勢依然嚴峻。” 這一反饋猶如一記警鐘,讓當地政府和相關企業更深刻認識到紅樹林保護的緊迫性。作為中國紅樹林的重要分布區,廣西北部灣沿海是中國紅樹林的重要分布區,紅樹林總面積位居全國第二。這片“海上森林”不僅是防風消浪的“生態屏障”,更是眾多海洋生物的家園。 紅樹林作為沿海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防風消浪、凈化海水、固碳儲碳等多種生態功能,對于維護沿海生態安全、保護生物多樣性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與此同時,對臨海的港口建設和運營提出更高責任和更多要求。 “我們積極主動地承擔起整治和保護責任,將紅樹林修復工作作為踐行‘兩山’理念的重要實踐。”彼時,廣西鐵山東岸碼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榮強誠懇地說。 整改攻堅 多方聯動破解修復難
港口與海洋生態和諧共生。廣西鐵山東岸碼頭有限公司 供圖 面對督察反饋的問題,自治區黨委、政府綜合運用多種舉措,強化紅樹林保護修復,堅決把紅樹林保護與修復作為貫徹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的具體體現,從嚴從細從實從快抓好工作落實。 圍繞構建港口與海洋生態和諧共生,廣西鐵山東岸碼頭有限公司率先“亮劍”。“最開始補種紅樹林時,我們遇到了不少難題,苗木存活率低就是其中之一。”李榮強向記者坦言。紅樹林生長環境特殊,對土壤、水質、潮汐等要求極高,加上港口周邊的特殊地理環境,增加了修復工作的難度。 為破解這一難題,該公司委托自然資源部海洋第四研究所、廣西紅樹林研究中心等專業機構,深入調查紅樹林受損原因,編制科學的修復方案。在碼頭附近選了一塊試驗區,選種了白骨壤、紅海欖、桐花樹等多個品種,經過反復實驗觀察,最終選定存活率最高的紅海欖作為補種苗木。不僅如此,公司還建立了“動態補苗”機制,安排專人定期監測巡查,發現死苗第一時間補種,截至目前,累計種苗、補苗已達31萬余株。 另外,該公司還對港口區域周邊的紅樹林補種區域潮汐通道進行了優化疏通,調整抬升進港橋梁的橋面標高,為紅樹林提供穩定的水動力環境,促進其健康生長;建設氣膜環保倉、實現雨污分流等措施,進一步減少貨物揚塵對周邊紅樹林生態的影響;持續委托專業機構對紅樹林區域進行環境監測。 與此同時,北海市也積極協調推進整改,強化監督管理。一方面,牽頭成立由政府和企業組成的聯合工作組,多次到現場檢查整改情況;另一方面,成立欖根紅樹林生態監測中心,委托專業機構編制治理方案,開展生態環境監測和修復工作。林業、海洋、生態環境、綜合行政執法等部門也加強聯動,加大監督頻次,定期對紅樹林和各類工程項目進行巡護檢查,發現問題及時督促整改,切實保護紅樹林。 經過不懈努力,整改工作取得顯著進展。完成原地補種紅樹林257.67畝,異地種植紅樹林505.2畝,紅樹林長勢持續向好;2022年9月,廣西鐵山東岸碼頭有限公司完成整改自行驗收工作;2023年7月,取得自治區整改工作領導小組同意整改驗收銷號備案的函,標志著整改工作取得階段性勝利。 長效守護 筑牢紅樹林生態屏障
弧邊管招潮蟹。廣西北海濱海國家濕地公園管理處 供圖
斑肋擬濱螺。廣西北海濱海國家濕地公園管理處 供圖
圓尾蝎鱟。廣西北海濱海國家濕地公園管理處 供圖
白邊側足海天牛。廣西北海濱海國家濕地公園管理處 供圖 紅樹林保護不是“一陣風”,要建立長效機制,才能讓這片“海上森林”持續煥發生機。 據北海濱海國家濕地公園管理處監測部兼規劃部部長鄧秋香介紹,為了長期守護紅樹林,該管理處通過組建巡護隊伍實行網格化巡查,建圍欄圍網減少人為干擾,設宣傳牌并開展活動提升公眾意識,監測防治病蟲害,保障紅樹林健康生長等措施,構建起全方位、立體化的保護體系。 北海、欽州、防城港沿海3市全面推行林長制,設立紅樹林林長,紅樹林保護管理工作被納入林長任務清單,各級黨委、政府、村(居)民委員會及相關部門的職責得到進一步壓實。北海市還在紅樹林重點區域——合浦縣沿海9個鄉鎮掛牌成立紅樹林管護站,聘請47名紅樹林專職巡護員定期巡護,將北海紅樹林資源劃分為22個網格,實行全方位保護監管模式。 科技賦能也為紅樹林保護注入新動力。目前,沿海3市設置了26個監控攝像頭,實行24小時有效監控;同時利用無人機進行高空巡視、高清拍攝,實現對紅樹林保護區域的全方位監管。通過科技手段,不僅能及時掌握紅樹林的生長狀況,發現問題也能第一時間處置,大大提高了保護效率。 生態蝶變 紅樹林成為幸福底色 如今,漫步北部灣沿岸,曾經受損的紅樹林已重煥生機:北海鐵山港東港區,魚翔淺底、水清岸綠;北海濱海國家濕地公園內,紅樹林枝葉繁茂,每年繁殖季或候鳥遷徙季,有2萬只以上的水鳥在此停歇或越冬……這些變化,不僅讓生態環境得到改善,也讓老百姓的生活更加幸福。 據北海市生態環境局生態科科長林萍興介紹,截至2024年底,北海市紅樹林總面積達4701.59公頃,提前實現2030年紅樹林保有量4600公頃的規劃目標,穩居全區第一、全國第二;2023年以來,累計治理互花米草1020.5公頃,紅樹林有害生物防治取得突破;山口紅樹林保護區的鳥類名錄從2018年的242種增長至2024年的253種,物種豐富度持續提升。 更令人振奮的是,2023年,北海濱海國家濕地公園范圍內的廣西北海金海灣紅樹林濕地成功新晉為國際重要濕地,成為廣西僅有的4處國際重要濕地之一;馮家江生態修復項目先后入選自然資源部和世界自然保護聯盟聯合發布的特色生態修復十大典型案例、全國第三批生態產品價值實踐典型案例,為我國乃至全球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本地化應用提供了示范。 保護紅樹林,就是保護我們的家園。“下一步,我們將繼續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用實際行動守護好這片‘海上森林’,讓綠色成為北海可持續發展的靚麗底色,讓老百姓真切感受到生態改善帶來的幸福感。”林萍興表示。 從督察整改到長效守護,北部灣紅樹林的“重生”,不僅筑牢了區域生態屏障,更書寫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篇章。
10月23日,廣西日報第五版報紙截圖。 |
|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
| >>更多精彩圖集推薦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