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西新聞網 > 首頁欄目 > 區域 > 賀州 > 正文 |
富川工業化賦能菌種栽培 架起瑤鄉致富新橋梁 |
2025年10月24日 10:48 來源:廣西云-廣西日報 見習記者 陳智超 通訊員 趙馨 編輯:夏曉云 |
|
深秋十月,走進富川瑤族自治縣朝東鎮食用菌工廠化栽培產業園,智能化溫控設備平穩運行,數控機械有序作業,生物工程技術、生態環境模擬、自動化生產等現代化手段貫穿全程。在智能監控室內,技術人員熊忠良正在查看食用菌培養區的各項檢測數據,確保生產環節精準可控。
食用菌工廠化栽培產業園全景圖。李津正 攝 透過展示玻璃望去,一排排菌架上整齊排列著培育菌包。“菌包經自動化生產線完成拌料、裝袋、滅菌、接種等工序后,就能送入培育室進行菌絲培育。培育室溫度需控制在22℃—25℃,空氣濕度保持在60%—70%,這樣的環境最利于菌絲生長。”熊忠良向記者介紹工廠化培育的關鍵條件。
技術人員熊忠良正在查看食用菌培養區的檢測數據。趙馨 攝 產業園大廳的數據大屏上,各區域運行數據實時跳動。系統通過傳感器對各區域環境進行實時監測,精準調控溫度、濕度等關鍵指標——這不僅保障了鹿茸菇的產量與品質,更大幅縮短了種植周期。相較于傳統“家庭作坊式”生產,工廠化模式實現了食用菌周年生產,菌菇生長周期縮短25%,產量提升70%。
大廳內的數據大屏。趙馨 攝 菌包生產車間里,自動化設備高速運轉,精準地將培養基填充至菌包,隨后菌包被送入滅菌室進行高溫消毒。機械化作業替代了繁重的體力勞動,既保證了菌包質量穩定,又提升了生產效率。 “現在廠里主要生產鹿茸菇,一天能產菌包6萬袋,三條生產線同步運行,月產能達800噸。”產業園負責人林奕炯說,生產過程中產生的鹿茸菇廢料可直接撒入田間作有機肥料,也能加工成草菇培養基,光銷售廢料每月就能帶來100萬元收入。 為持續提升產業競爭力,產業園還與河南省農科院植物營養與環境研究所、福建農林大學國家菌草研究中心等科研單位建立緊密合作,推動產研深度融合。這里不僅是鹿茸菇的規模化生產基地,更是充滿生機與活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無塵車間內,工作人員身著無塵服細致開展接種作業。“接種時大概半小時就要進行一次消毒,防止菌棒感染。”務工人員蔣秀英一邊忙碌一邊說,“我家就住在附近,一個月有3000塊錢呢!離家近還能照顧家庭,知足了!”
工作人員正在無塵車間進行接種作業。趙馨 攝 目前,產業園二期項目正穩步建設中,將重點建設35個智能無菌出菇房、出菇庫房及配套流水線,完善菌包催蕾、育菇、采收、包裝等后段生產環節,進一步延伸產業鏈條。項目達產后,預計年總產值可達7200萬元,還能帶動100余名農民在家門口實現就業。 |
|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
| >>更多精彩圖集推薦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