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以來,西林縣堅持以“科技助力精準扶貧”為主線,選派科技特派員,圍繞解決貧困群眾實際問題,瞄準地方特色主導產業發力,為脫貧攻堅插上“科技翅膀”。
小村里來了大專家
盛夏時節,西林縣馬蚌鎮那扛村陸海松的25畝沙糖桔園里果樹枝頭搖曳、碩果累累,一片豐收在望的景象。
“種了一輩子地,沒想到果還能這樣種。就拿挖坑栽苗來說,洞的深淺和寬度都有講究。鄧技術員說,如果按科學種植和管護,一畝結果8000斤不成問題。我當時覺得不可能,現在看來,果真如此!”陸海松說。
與此同時,距離那扛村100余公里之外的那佐苗族鄉弄合村沙糖桔管護示范片區人頭攢動、熱鬧非凡。陸海松口中的“鄧技術員”——水果專家鄧朕元正在給該村群眾講解水果黃龍病的防治知識。
“沙糖桔是我們縣脫貧致富主導產業,鄉親們經常向我咨詢如何科學種植和管護。他們意識到,種地不能只靠經驗,還得靠科技。有了科技助力,沙糖桔不愁種不好!”鄧朕元說。
據悉,2016年至2019年,西林縣共選派71名科技特派員,服務覆蓋了全縣44個貧困村,主要圍繞水果、茶葉、油茶、中藥材、養殖等特色產業開展科技服務,開展服務598期次,服務群眾15000人次。
看單配菜“授人以漁”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如何做好“漁”這篇文章?看單配菜、跟蹤服務是答案之一。該縣把扶貧重心放在進村入戶向群眾傳授一技之長、培訓增收實用技術上,西平鄉八橋村養殖戶王文新正是受益人之一。
2014年,急于擺脫貧困的王文新購買了20只幼山羊,由于缺乏科學的飼養技術,一場突如其來的災病使他養殖的幼羊瞬間死去一半,損失慘重。2015年王文新被識別為缺乏技術型貧困戶。當年縣里派來了畜牧專家,從牲圈建設、消毒采光到飼料配方、防疫防病等實用養殖技術手把手地悉數傳授。王文新的養殖產業越做越大,他成功養殖了9頭牛、120余只羊,從最初的散養戶變成了小規模養殖戶,并成功帶動身邊群眾一同加入到科學養殖的隊伍中來,闖出了一條致富新路。也正是有了科技支撐,八橋村的種養業蓬勃發展,2017年該村實現整村脫貧。
“我們通過建立科技幫扶專業隊伍,搭建起‘專家+科技帶頭人+貧困家庭’的跟蹤服務模式,為群眾解疑釋惑、脫貧增收提供了科技保障。目前,全縣建檔立卡貧困戶中已有3695戶、14893人成為‘科技扶貧’的直接受益者。”該縣農業農村局局長廖忠新表示。
粵桂合作產業升級
西林通過“政府幫一點、貧困戶出一點、科技扶一點”的模式開展創業式扶貧,增強貧困農戶的生產技能,提高貧困戶“造血”能力,實現“脫得了、穩得住、不返貧”目標。
2017年,由深圳市羅湖區支持建立的西林縣蜜蜂養殖示范基地在西林縣八達鎮紅星村掛牌,該縣蜂業協會隨之成立,協會采取抱團發展模式,同時還為貧困戶代養蜂種。土生土長的本地村民黃虎被選為第一任會長。養殖技術得到進一步提升的黃虎,鼓勵周圍的鄉親們一起發展養蜂業,熱心地向他們傳授養蜂技術。2019年上半年,黃虎的蜂箱已經達到550多箱,收益10多萬元。
“以科技為支撐,開展養蜂示范基地建設,通過科技提升,發展致富帶頭人,輻射帶動貧困人口,實現產業升級發展。羅湖有技術、有市場,黃虎有基礎,他是第一人選。”來自深圳市羅湖區的掛職副縣長陳文志用心良苦。
截至目前,該縣已發展蜜蜂4790多箱,涉及貧困戶496戶,年產值近335萬元。深圳市羅湖區和西林縣的跨區域蜜蜂養殖合作,也成了東西部科技扶貧合作的生動案例。
現代科技擦亮招牌
“我們的村集體經濟貢柑園,采用的是力華楊農業科技公司的最新技術,很少使用農藥化肥,這些果因為品質好在市場上廣受歡迎,去年就賺了150萬元。”西林縣金吉利農業產業園負責人鄧迎春向筆者介紹。
鄧迎春的自信來源于該縣發展現代特色農業的一系列創新舉措——向外借力引進最新科技,推廣控肥增效工程。大幅度降低化肥、農藥用量,增施有機肥,提高農產品品質,打響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品牌。“西林沙糖桔”國家地標產品的金字招牌越來越亮。
“不僅是沙糖桔,還有茶葉、軟質油茶等都在做科技提升。從經濟效益看,化肥用量減少,在產量穩定的情況下,提高了農產品質量,增加了農民收入;從生態效益看,減少了農業污染,保護了生態環境;從社會效益看,提升了現代特色農業產業建設成果,帶動更多農戶發展綠色健康產業,加快脫貧致富。”西林縣委書記冉光富介紹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