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2日,“千名記者一線行”第三批第二組采訪團到訪三江侗繡博物館。這個博物館很特別,設立在三江侗族自治縣同樂苗族鄉一民居家。十年前,我曾報道過這個民間刺繡世家;十年后,通過不斷開拓,他們把侗繡這個“指尖技藝”發展成為“指尖經濟”,有力帶動了當地農婦增收致富。
侗繡博物館所在地是同樂苗族鄉同樂村平溪屯覃時清家。覃家三代人11名女子,個個是刺繡能手,其中數人成為區、市、縣級侗族刺繡的傳承人。2010年底,我因采訪走進覃家。如今,覃家的房子仍座落在村里的籃球場旁,但早已不是十年前的陳舊小木樓,而是一棟上了光油的侗族新木樓,大門變大了,樓層也變高了,還在一樓和二樓設立了展區,展出侗族制作服飾的各種工具以及大量精美的侗繡作品。覃家大兒媳、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侗族刺繡)代表性傳承人楊甜說,侗繡博物館是政府扶持建起來的,目的是希望覃家的刺繡能手把手帶動一方繡娘在家門口就業。
十年前,覃家門口掛的只有“柳州市‘非遺’保護侗族文化傳承基地刺繡傳承點”一塊牌匾,現在掛滿了各種牌匾——有自治區和柳州市頒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侗族刺繡)傳承基地”的牌匾,也有眾多大中專院校培訓和教學基地的牌匾。
記者再次踏入覃家木樓時,同樂村寨叢屯的三名婦女,正利用農閑時間到博物館做刺繡,一起完成博物館的訂單。覃家二兒媳、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侗族刺繡)代表性傳承人韋清花,還在三江南站扶貧車間設立了一個侗繡工作室,通過“公司+基地+農戶(貧困戶)”模式,培訓、帶動當地農婦特別是困難婦女做刺繡,幫助她們增收。
這個刺繡世家的女子,經過十年努力,終于把“指尖技藝”發展成“指尖經濟”,令人刮目相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