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沈陽3月12日電 題:老礦工的下半場
新華社記者李錚、張逸飛
2017年是一道分水嶺,將楊書民的一輩子分成了迥異的上下半場。
“河西煤礦多,只要有一把子力氣,就能養活老婆孩兒。”楊書民的家鄉,遼寧省阜新市是“百里煤海百里城”的煤電之城。54歲的老楊一直以為自己會像父輩、兄長一樣,上井、下井,背煤一直到背不動。
楊書民所在清河門區是一個有2個國有礦、17個個體礦的獨立工礦區,以前經濟發展90%靠煤。楊書民說:“個體煤礦用工都是當地農民,出力氣的一個月四五千元,有技術的過萬元。”
礦工辛苦,但一個月5000元左右的收入讓楊書民一家不愁吃穿。但到了2017年,遼寧省關停全部30萬噸以下煤礦,阜新市承擔了去產能的大部分任務,清河門的煤礦全部下馬。遍地是煤的紅火日子戛然而止,98平方公里的清河門只剩下四分之三的沉陷區留著煤的記憶。
“沒文化、沒技術。更要命的是50歲的老頭子,打工都沒人要。”楊書民覺得天塌了。
“全村1550口人,像老楊這樣年過五十的老礦工將近100人,一下子成了貧困戶的他們活路在哪?支部要管。”清河門區河西鎮河西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張會彬說。
張會彬2001年上任河西村黨支部書記,那一年,阜新市被國務院列為全國第一個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試點市。他說:“有煤,河西日子好。煤沒了轉型,河西也得絕處求生。”
拿著上級撥付的扶貧資金,張會彬覺得每一分錢都沉甸甸的,“能出去打工的都被我趕出去了,我先要給老頭老太太琢磨生路。”
棚菜是張會彬選擇的突破口,他說:“農民房前屋后都種菜,再加上農業扶貧的技術指導,生產不難。”于是,在到山東壽光等地拜師學藝后,河西村成立棚菜合作社,量力而行在村里閑置土地上建起了10個高標準大棚。楊書民等10名老礦工開始用挖煤的雙手伺候棚菜。
“有大棚的地方那么多,我們的菜賣不出去就砸手里了。”面對老哥們“銷路”的質疑,張會彬早有調研,“我把市場瞄向了哈爾濱。那里冷,需求大,本地供應不足,山東棚菜距離太遠。我就打這個地域差、時間差。”
不出所料,經過三年多的打拼,“河西黃瓜”已經成了哈爾濱菜市場的緊俏貨。
站在一百米長、七八米高的大棚里,張會彬說:“有一次下大雨,我睡不著覺早上五點趕到大棚,看到十幾個員工正在那放簾子。”楊書民說:“書記講的道理我們懂,合作社是集體的,但這飯碗是自己的。”
如今,河西村的大棚已經發展到了38個,吸納了40名50歲到65歲的老年人上班。楊書民和老伴都成了技術骨干,“兩口子一個月能掙6000元。”
“楊書民們”的“老”是礦工轉型老大難,而比“老”更難的是“殘”。下井風險高,阜新市被砸殘的農民礦工不少。清河門區副區長付大成說:“按照中央要求,我們產業、健康、教育扶貧綜合施策,確保傷殘礦工家庭精準脫貧、穩定脫貧。”
河西鎮邢家屯村村民于祥忠是站在自家院子里迎接我們的。他身后的豬圈、羊圈干凈整齊,準備做飼料的玉米曬在一角,如果不是挪步時一蹭一蹭的,看不出他曾在床上癱了三年。
19歲在個體煤礦下井,六年前35歲時,于祥忠被砸壞了腰,在床上躺了三年,雖然能走了,但雙下肢沒有知覺,干不了重活。
從于祥忠癱在床上那天起,邢家屯村黨支部書記趙志新就成了他家的服務員。建檔立卡后,祥忠年邁的奶奶、父親吃藥,趙志新跑報銷;祥忠大女兒考上了阜新市最好的高中,趙志新跑減免學費;祥忠媳婦兒沒事做,趙志新又用扶貧資金送來6只羊。
趙志新像親兄弟一樣幫自己,于祥忠記在心里。站起來后,他一步一蹭地喂著家里的羊和豬,三間瓦房收拾得干干凈凈。記者在圈里看到,于祥忠家已經有40只羊、38頭豬了。
“村里好、媳婦好,我必須活出個樣來。”于祥忠說:“腰塌了,日子不能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