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鄭州6月13日電 (記者 李貴剛)吃喝玩樂+中醫祛病防病,一千多年前的唐朝人過端午節活動內容豐富。12日晚間,四位唐宮小妹妹帶領現代民眾《端午奇妙游》后,傳統文化穿越歷史時空再次“出圈”。
從春節期間的《唐宮夜宴》,到《元宵奇妙夜》《清明奇妙游》,再到《端午奇妙游》,文化大省河南以電視節目為依托、以“游”為形式,不斷將傳統文化“現代演繹”,引發一波又一波的討論熱潮,專家學者將其稱為“《唐宮夜宴》現象”。相關人士評價說,傳統文化正在一次又一次的“破圈”路上行穩致遠。
《端午奇妙游》是河南衛視制作的端午節特別節目,創新地采用了“網劇+網綜”的形式,以四位唐小妹的視角,拉出4條平行且交錯的故事線,向觀眾展示唐時風韻及端午節的各種習俗。包括再現端午祭祀盛景的《龍舟祭》、千秋絕艷圖的《麗人行》及展示中醫文化魅力的《醫圣傳人》等。
其中,水下中國風舞蹈《祈》再現了“洛神”風采,贏得如潮好評:有人贊嘆“仙氣十足”的水下舞者,有人驚嘆唯美的創意和水下拍攝技術,亦有許多網友表示要給水中舞者“獻上膝蓋”。
記者梳理發現,不管是“奇妙夜”還是“奇妙游”,均以中國傳統文化作為底色和背景,用現代手段去時尚表達,將傳統文化的內涵充分解讀。
“再現場景、時尚元素、活化歷史、提煉符號、打造品牌、大眾口味等是上述節目得以持續受關注的‘藥方’。”河南省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李立新接受記者采訪時,將上述現象稱之為“《唐宮夜宴》現象”。他說,按這個“藥方”配制的“良藥”,可以“醫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轉換難的通病。
不過,他也提醒,現代民眾特別是年輕群體接受新生事物快,但視角轉換也快,要謹防影響可持續性的審美疲勞等問題。
在談及“《唐宮夜宴》現象”時,河南省文物局局長田凱曾在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建議,要充分利用好互聯網、大數據,讓歷史“活”起來,促使青少年跟上文化自信“節奏”。
“《唐宮夜宴》現象”未完待續。按河南官方計劃,繼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之后,仍將持續打造《中國節日》系列節目,七夕、中秋、重陽等傳統文化的饕餮盛宴正在徐徐展開。
有人士在討論這一文化現象時評論說,有著“伸手一摸春秋文化,兩腳一踩秦磚漢瓦”盛名的河南,正在傳統文化“破圈”的路上行穩致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