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新聞網-廣西日報記者 簡文湘 周紅梅
寬敞明亮的路演廳、溫馨雅致的休閑區、舒適整潔的就餐區……綠地東盟數字科創園的工作環境讓前來采訪的記者們嘖嘖稱贊。“我們希望能為創業者們營造一個溫馨舒適的工作環境。”8月27日,綠地廣西公司產業總經理陳亮同邊帶記者參觀邊解釋。
綠地控股集團東盟總部是綠地集團面向西南及東盟國際的戰略總部,也是中國(廣西)自由貿易試驗區南寧片區首個世界500強入駐的項目。“項目總投資20億元,目標是打造廣西自貿試驗區產業升級、科技創新的標桿性戰略新平臺。”陳亮同介紹,為響應南寧市政府對于數字經濟發展的布局,綠地東盟總部基地投資14億元打造綠地東盟數字科創園,園區于2021年6月23日正式開啟招商運營,目前已有惠每資本、京東方科技、新石器無人車等15家企業與其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
“浪潮將以總投資約25億元的東盟運營總部為依托,借助南寧的區位優勢,布局產業板塊,聚集國內外資源,將浪潮東盟運營總部打造成為立足南寧、輻射東盟的數字產業高地。”浪潮集團廣西公司副總經理王大偉介紹,浪潮(南寧)科創中心自2020年啟動以來,目前已引入注冊企業700余家,并舉辦了大數據、數字經濟等方面的雙創活動40場。
綠地東盟數字科創園、浪潮東盟運營總部的快速發展,是南寧片區大力發展新經濟的一個縮影。
“南寧片區充分發揮中國—東盟信息港南寧核心基地、面向東盟的金融開放門戶核心區等重大戰略平臺疊加優勢,大力發展數字經濟和現代金融產業,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五象新區(自貿試驗區南寧片區)管委會數字經濟產業發展專員孫宇濤表示。據統計,目前該片區數字經濟企業超3000家,聚集了廣投數字經濟示范基地、中國—東盟新型智慧城市協同創新中心、中國—東盟信息港北投數字科技園等數字經濟產業園。同時,金融中心資源集聚顯著增強。截至2021年7月,中國—東盟金融城入駐各類機構(企業)超9000家,其中金融機構(企業)244家,是2018年末的11.6倍,是2019年末的4.1倍。金融大廈、中銀香港東南亞業務營運中心、中國太平保險集團東盟保險服務中心、深交所廣西服務基地、上交所資本市場服務廣西基地等一批重大平臺相繼落地。
南寧片區新經濟的快速發展,制度創新改革功不可沒。“項目一落戶,我們就享受到了南寧片區制度改革帶來的好處。”陳亮同表示,一是“拿地即開工”,即綠地控股東盟總部項目在簽訂土地成交確認書當天,就拿到了第一張由五象新區(自貿試驗區南寧片區)管委會建設局正式發出的實施“承諾后補”審批模式的施工許可證,高度壓縮了報批報建時間,加快了項目開發建設進度。二是“水土保持區域評估改革”讓項目縮短了前期手續時間,為企業節省了數萬元的前期報建費,且需要提交的材料非常簡單,只要填寫一份承諾備案登記表即可。
產投五象振邦產業園區是南寧產投集團在南寧片區落地的第一個產業園,總投資約3.3億元,預計于2023年下半年完工。南寧產投智創五象投資開發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高勝剛介紹,五象振邦產業園項目獲得了南寧片區工業項目首張“先建后驗”通知書,乘上了“先建后驗”的快車,將原來的先批后建變為“先建后驗”。“通過這種模式,將建設時間前移,審批時間后退,為我們項目建設縮短了時間,加快了速度。”他說。
據悉,南寧片區探索推出的工程建設項目分階段審批+提前介入監督模式,在“先建后驗”、提前服務等模式外進一步創新“拿地即開工”,壓縮了辦理建筑施工許可時間,在全國范圍處于領先地位。2020年以來,片區共為南寧宜家家居商場等41個項目采取了分階段核發施工許可,為浪潮云創谷等196個項目采取承諾后補方式加快審批,讓企業節省了寶貴的建設時間。
近年來,廣西繭絲綢行業實現了快速發展,成為廣西特色優勢產業。然而,在監管出口生絲時,邕州海關發現轄區生絲產品存在提前運往蘇杭集散地交易,再申報出口難以實施產地檢疫監管的難點和堵點問題。“針對這個問題,我們對自貿試驗區出口蠶絲企業采用‘注冊登記+遠程影像輔助檢疫’試點改革,在南寧片區建立‘先出區,后申報’的便利化通關模式。”邕州海關監管科主任科員羅添添介紹,自項目改革推行以來,查驗過程從1—2天縮短至8—10分鐘,被系統命中查驗的出口生絲貨物無須再運回廣西,為企業節省運費4000元/噸。
“成立兩周年來,南寧片區已累計完成86項改革試點任務,占全部任務數91條的94.5%;形成75項制度創新成果,其中‘信用+智慧’電子誠信卡場景應用、‘外籍駕駛證驗真快辦’、出口生絲產品‘注冊登記+遠程影像輔助檢疫’監管模式改革等12項制度創新成果具有全國首創性。”五象新區(自貿試驗區南寧片區)管委會制度創新局負責人伍志慧告訴記者。
制度創新激發了市場活力。“至2021年8月20日,南寧片區累計新增企業2.36萬家,其中外資企業新增178家,世界500強企業新注冊成立公司33家;中國500強企業新注冊成立公司17家。”五象新區(自貿試驗區南寧片區)管委會發展改革和投資促進局副局長龍鳳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