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 昊 郭文龍
培育時代新人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著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新時代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提出,“加強學校思想政治工作,加快構建學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實施時代新人培育工程”。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和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高質量推進時代新人培育工程,必須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加強黨的領導、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質量、強化文化育人功能、注重實踐養成四個方面為著力點。
著力加強黨的領導。堅持黨的領導是高校切實解決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育人根本問題和確保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的根本保障。培育時代新人,是要培養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所需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推進時代新人培育工程,要緊緊圍繞“為黨育人、為國育才”根本目標任務,始終把加強黨的領導放在首位,抓在手上、放在心上、扛在肩上,絲毫不能懈怠。一是堅持黨對高校領導全覆蓋。要以加強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強化黨對高校的政治領導,全面貫徹落實《中國共產黨普通高等學校基層組織工作條例》,把黨的領導落實到辦學治校全過程各方面,覆蓋辦學治校各領域,貫穿教育教學各環節,融入人才培養各階段,打通黨建工作“最后一公里”。二是推進黨建工作質量新提升。以立德樹人成效為根本檢驗標準,提升高校黨建工作質量。緊跟時代發展步伐,強化戰略思維,優化黨的組織體系、制度體系和工作機制,瞄準國家戰略急需和長遠發展加強人才培養,以高質量黨建引領高質量發展,把辦學特色和優勢有效轉化為培養時代新人的能力。三是提高黨史知識普及率。時代新人是黨和國家事業承前啟后的接班人,要把黨史知識向廣大青年學生延伸和普及,促進廣大青年學生深化對黨的認識,不斷從百年黨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堅定理想信念,弘揚偉大建黨精神,賡續紅色精神血脈,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自覺刻苦學習、積極鍛煉成才。
著力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思想政治工作是黨的優良傳統、鮮明特色和突出政治優勢,是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線。培育時代新人,要求高校不斷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質量,堅持不懈地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指導實踐。一是優化思想政治工作體系。要注重以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為中心,深入開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課堂進教材進頭腦“三進”工作,聚焦思想政治工作的內涵式發展,更加強調思想政治工作的政治性、系統性、科學性、針對性和發展性,在制度安排、工作方法、保障機制和評價方式等方面進一步實現優化提升,著力推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化、科學化。二是深化各類課程協同對接。切實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親和力、針對性,充分發揮各門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持續深入推進高校各類課程各自“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同時要主動對接中小學思政課,積極推動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實現同向同行、協同聯動、合力育人。三是強化育人主體素質提升。培養高素質人才首先要提升育人主體的素質。高校要堅持黨管干部、黨管人才原則,深入實施人才強校戰略,建設一支胸懷“國之大者”“信念堅定、師德高尚、業務精良”,能夠為培育擔當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重任時代新人盡職盡責、努力奉獻的高水平師資隊伍。
著力發揮文化育人功能。文化是民族的血脈、人民的精神家園。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以文育人、以文化人是高校落實立德樹人目標任務的重要途徑,要整合利用傳統文化、紅色文化、制度文化與網絡文化資源,加強以育人為核心的大學文化建設。一是紅色文化引領方向。充分利用地方紅色資源,開展革命傳統教育。如通過參觀百色起義紀念館、紅軍長征湘江戰役紀念館等引導大學生深刻感受一代代共產黨人“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崇高品格,深刻理解和掌握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增強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意識和作為時代新人的責任擔當意識。二是制度文化規范行為。全面推進依法治校,加強大學章程建設,建設現代學校制度體系,完善學校內部治理結構和學生管理制度,大力開展法治教育,增強廣大師生的制度意識,引導師生把學校的規章制度內化為自覺的行為規范。三是網絡文化契合時代。緊跟時代步伐,深入推進網絡文化育人,教育引導大學生提高運用網絡先進文化和抵制網絡落后文化的意識和能力。同時,加強校園融媒體建設,注重利用新技術整合各類校園新媒體,推動校園文化活動方式和載體、平臺的創新,拓展校園網絡文化育人的渠道和空間,提升網絡文化育人品位。
著力強化實踐養成教育。實踐出真知,實踐長真才。強化實踐有利于提高大學生思想認識,幫助他們深刻理解世情國情民情,在奮斗中把準時代潮流脈搏。一是完善實踐育人體系。促進不同形式實踐育人相互促進和有機銜接,把實踐環節納入教育教學計劃,規定相應學時學分,增強專業課實踐教學、科研實踐、實習實訓、軍事訓練等活動的實踐育人功能。二是在社會實踐中增長才干。以實踐活動貫通學校小課堂和社會大課堂。倡導大學生既多讀有字之書,也多讀“無字之書”,把社會實踐作為個人素質提升的“必修課”,鼓勵大學生每個人都走出校門,深入社會、深入工農,更好了解國情民情世情,提升服務社會的本領。三是在體驗中強化認同。組織學生走出校園,到現代化工廠企業、鄉村振興建設一線,進行參觀考察、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志愿服務、見習實習等社會實踐,引導學生在親身體驗和參與中砥礪品質、磨煉意志,增進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政治認同、思想認同、理論認同、情感認同,增強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努力成長為“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擔大任”的時代新人。
(作者單位:桂林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