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數字技術的融合應用以及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不斷深化,加快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的融合發展已成為共識。隨著數字經濟結構不斷優化,數字化技術和服務加速向行業融合滲透,產業數字化趨勢明顯。產業數字化轉型是一個長期投入和多方協同推進的系統性工程,需要加強政策層面的統籌協同。產業發展需要數字化轉型升級基座,融合賦能生態伙伴,加速跨行業協同創新發展。
產業云應時而生,作為由政府機構與云服務商聯合推動建立的共性技術使能平臺,產業云以產業數字轉型、智能升級、融合創新為導向,以公有云為基礎,匯聚人工智能、區塊鏈、產業數字化協同、產業智能化等技術能力和創業創新、專家服務等產業生態資源,借助“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的趨勢,賦能城市產業集群創新發展的普惠數字化使能平臺。
頭部云服務廠商持續推進生態伙伴培育,攜手行業頂尖企業,以做強生態圈、擴大生態影響為核心構建產業云能力,跨行業協同創新加速數字技術,與行業知識充分結合,深挖產業轉型升級潛力,將產業云打造成推動城市產數融合、產業創新升級、重塑產業新格局的新型基礎設施。
近日,華為云聯合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正式發布《產業云發展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為業界提供一套標準的產業云定義和發展路徑,為區域產業數字化發展提供實踐參考。
《報告》認為產業云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數字產業孵化培育階段。2015年,國務院先后出臺《國務院關于促進云計算創新發展培育信息產業新業態的意見》等政策文件,大力推進云計算產業發展,并要求“充分利用互聯網基礎條件,完善小微企業公共服務平臺網絡,集聚創業創新資源,為小微企業提供找得著、用得起、有保障的服務”。在國家戰略引領下,地方政府加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布局力度,產業云從數字產業孵化培育起步,開始逐步形成、興起。
同年,華為與大連市簽署了華為首個產業云合作協議,通過共建軟件云服務平臺,助力大連智慧城市產業發展。
第二階段是垂直領域轉型服務拓展階段。2017年到2018年,《國務院關于深化“互聯網+先進制造業”發展工業互聯網的指導意見》、《工業互聯網發展行動計劃(2018-2020年)》、《促進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三年行動計劃》等國家政策陸續印發,我國產業數字化發展推動力度進一步加大,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VR技術在垂直行業應用漸漸增多,產業云開始聚焦產業數字化轉型領域,向垂直領域數字化市場縱深拓展。
例如,2018年,廣東省經信委、東莞市人民政府、華為技術有限公司三方開展戰略合作,探索工業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及IoT等技術在東莞制造業企業的落地方式,推動“東莞智造云平臺”、“工業互聯網開放實驗室”、雙創基地在東莞的落地建設。
第三階段是生態化運營階段。2019年至今,國家從應用、數據、設施、安全等多個層面持續強化數字經濟發展指引,大力推動產業數字化走實走深,轉型需求更加全面化、多樣化、專業化。產業云作為產業轉型升級基座,生態伙伴融合賦能和跨行業協同創新成為此階段發展的關鍵,華為等云服務廠商持續推進生態建設,攜手行業頂尖企業,以做強生態圈、擴大生態影響為核心構建產業云能力,深挖產業轉型升級潛力,努力將產業云打造成推動城市產數融合、產業創新升級、重塑產業新格局的新型基礎設施。
以華為為例,截至目前,華為產業云已聯合300多家生態伙伴,為2萬家制造企業提供數字化轉型服務。
隨著產業云建設逐步深入和持續性開發迭代,產業云在積極探索商業模式創新,增強面向企業的跨行業跨領域平臺服務能力,提升跨行業聯合解決方案和創新成果的孵化和商業變現水平,逐步構建良性循環的商業生態體系。
截至目前,華為云已落地超140個產業云創新中心,從業務流深入“研產供銷服”5 大類制造場景,以電子、裝備、家居、小家電等產業集群實踐經驗及優勢,拓展覆蓋到汽車、石化、鋼鐵、五金等15個產業集群。同時,產業云創新中心還與高校、政府以及產教融合機構緊密合作,基于當地特色和發展需求,制定并落實了超20個ICT人才培養規劃,落地超50場開發者類大賽,培訓超20萬以上開發者,以滿足軟件類企業對人才的需求,打造長期合作共贏的創新生態。
《報告》建議產業云應加強布局力度,加速“西延北拓”,逐步構建形成覆蓋全國的產業云服務網絡。以產業云為重要載體,打通連接東西部產業、資金、技術、人才、信息、市場鏈條,擴展產業云生態體系,不斷增強產業云對全國優質資源的匯聚和本地化導入能力,努力將產業云打造成支撐我國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性新型基礎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