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無疑問,網絡“賦能”,夯實了富起來、強起來的根基;網絡“賦能”,不斷滿足你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不可回避,互聯網中既有“清流”也有“濁流”。對于這些“污濁”需要我們十分警惕,自覺斗爭,重力治理,堅決遏制網絡“賦能”變“負能”。
“互聯網+”,多數人說不出一二,但一天都離不開網絡化服務。掃碼購物,掃碼通行,掃碼閱讀……即使七八十歲的老人也不甘人后,自我加油添“數”,重新學習再出發,讓新生活一“碼”平川。
“互聯網+”簡單地說就是“互聯網+傳統行業”。原來的傳統行業,通過互聯網的賦能得到了優化升級轉型,創造新的發展機會,推動社會不斷地向前發展。但是,再厲害的技術創新也有“利害”的兩面,互聯網也是一把雙刃劍。
前段時間,廣西各地警方同時發力,展開打擊治理電信網絡詐騙犯罪攻堅戰,要求滯留緬北人員限期回國投案自首。拒不回國的將依法凍結其戶口,在規定時間內依法注銷戶口,依法暫停名下所有銀行卡、手機卡等業務。這次打擊治理行動的嚴厲程度前所未見。
為此,有人發出網絡害人不淺,網絡破壞很多家庭,網絡后患無窮等哀嘆。這就需要我們看清本質、分清權重、認清方向,不能“一葉障目,不見森林”。
據《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1年6月,我國手機網民規模達10.07億,較2020年12月增長2092萬,網民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為99.6%,8.12億人網購。
“我們不是生在一個好時代,而是生在一個好國度。”從網友的贊嘆聲中,從我們日常親歷的體驗中,我們深知“互聯網+”促進社會深度變革給你我帶來的好處。得益于科學技術的發展,依托互聯網優勢,促進互聯網與傳統行業深度融合,一朵朵“數字云”升起,一個個APP出現。廣大百姓可以自由地選擇衣、食、住、行、游、娛、醫、學……你心所儀,無所不能;你心所往,說走就走。
毫無疑問,網絡“賦能”,夯實了富起來、強起來的根基;網絡“賦能”,不斷滿足你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不可回避,互聯網中既有“清流”也有“濁流”。對于這些“污濁”需要我們十分警惕,自覺斗爭,重力治理,堅決遏制網絡“賦能”變“負能”。
沒有網絡安全就沒有國家安全,沒有國家安全人民將受罪。要堅持強化《網絡安全法》常態化宣傳,提高廣大民眾學法、知法、守法的意識,敬畏法律。現實中,少數人隨心所欲在網絡上發表不當言論、造謠傳謠,直到被拘還不知道自己違反了法律法規。很多人對一些網絡不當言行抱著事不關己的態度,助長了一些網絡歪風邪氣的滋生。少數平臺踩了紅線推送低俗違規產品。他人之亂,可以警醒。我們深明大義,從維護安全和發展的高度,拿起法律的武器,敢于亮劍,敢于批判,敢于斗爭,維護好自己安穩的家園。
網絡不是法外之地。要加大依法打擊治理網絡違法犯罪的力度,加大違法成本。輕信他人、貪圖利益、以小搏大,幻想一夜暴富……這是許多人被網絡欺詐的主要原因。這種嚴重有悖于勤勞致富的觀念要不得。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不論是年輕人還是老年人,要筑起第一道防火墻,不要輕信違法犯罪分子花言巧語和“好心送來免費的午餐”,避免造成不可挽回的財產損失。公安機關要深化電信網絡詐騙、跨境賭博、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網絡“黑灰產”等網絡環境綜合治理,加大打擊治理力度,讓圖謀不軌之人不敢走偏門左道,不想鋌而走險,不會取不義之財,營造清朗網絡環境。
治亂需用重典,不能以犧牲青少年健康成長的代價讓網絡游戲謀取暴利。“網絡游戲將害中國幾代人”“救救孩子”……要求整治網絡游戲的呼聲多年以來從不間斷,但廣大社會有識人士、家長吶喊都叫不醒裝睡的人。肩負社會責任,是企業良知。關心下一代健康成長是全社會共同責任,責無旁貸。對于社會整治網絡游戲的呼吁,必須強化游戲開發公司、播出平臺的市場主體責任;監管部門要加強市場監管,建立健全信用記分機制,完善失信和不良名單制度,實行市場主體量化評價和分級分類管理。一旦發現生產企業、播出平臺違反管理規定,要嚴肅查處;對失信和不良“黑名單”企業從重嚴懲。查而不改等于不查,屢改屢犯責令出列,維護網絡持續健康發展。
“互聯網+”力量很大,但我們決不能忽視和低估它的反作用。只有堅持問題導向,才能確保行穩致遠。(風景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