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加快推進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的意見》,提出要加快推進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全面提升公共法律服務能力和水平,到2022年,基本形成覆蓋城鄉、便捷高效、均等普惠的現代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到2035年,基本形成與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基本建成目標相適應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
新中國成立70周年,我國的法治進程也走過了70年的歷程,逐漸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法律體系和法律制度,取得了豐碩成果。加快公共服務法律體系建設,無疑是法治進程中的一環,是全面依法治國的基礎性、服務性和保障性工作,是政府公共職能的重要組成部分,更重要的是,公共法律服務將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法治成果惠及更多群眾,讓法治之光照亮廣袤中國大地上的每一個角落。
公共法律服務的公共性,確保每一個群眾的基礎法治保障。公共服務,是21世紀公共行政和政府改革的核心理念,包括加強城鄉公共設施建設,發展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等公共事業,為社會公眾參與社會經濟、政治、文化活動等提供保障。將法律作為公共服務的一部分,加快建設公共法律服務體系,體現了我們黨和政府進一步加強政府法治建設,進一步為群眾提供法治保障的決心。據今年二月全國公共法律服務工作會議的數據,目前各地已經建成2900多個縣級公共法律服務中心、3.9萬多個鄉鎮(街道)公共法律服務工作站,覆蓋率分別達到99.97%和96.79%,65萬個村(居)配備了法律顧問,初步形成了遍布城鄉的公共法律服務網絡,這些法律服務網絡平臺的搭建,將會為最基層的群眾提供更多基礎法律服務。
公共法律服務的覆蓋性,為群眾提供全業務、全時空的法律服務。公共法律服務的覆蓋性很強。從業務上講,法律服務網絡能夠提供所有的法律服務項目、服務產品,包括法律援助、人民調解、基層法律服務、法律咨詢、公證服務等等,統籌政法機關的法律資源,充分發揮律師、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的作用,將為群眾提供全業務的法律服務。同時,從此次發布的意見可以看出,這些法律服務都將更加利民。以法律援助為例,將降低法律援助門檻,擴大法律援助范圍,為請不起律師的困難群眾提供了更多法治保障。從時空上講,無論何時何地,只要有法律服務需求,就要向人民群眾提供隨時隨地隨身的服務,每一個村(居)都配備法律顧問,同時還有法律服務熱線,將會為群眾提供全時空的法律服務。
公共法律服務的便捷性,讓每一個群眾都愿意用、喜歡用。法治不是遙不可及的概念,要讓群眾愿意用、喜歡用,就要適應群眾的習慣和要求,服務要形式多種多樣,實現“抬頭能見、舉手能及、掃碼可得”,讓便捷性打通基層法治的“最后一公里”。目前,除了公共法律服務體系的實體平臺,公共法律服務還乘上信息化快車,中國法律服務網已經正式運行,老百姓請律師、辦公證、求法援、找調解、尋鑒定、要仲裁,都可以實現“網上辦”“指尖辦”“馬上辦”;全國各省市都已經建成“12348”公共法律服務熱線平臺,群眾在任何一個地方,只要撥打“12348”熱線電話,均可以免費獲取基本的法律服務。
“法者,治之端也。”法治是治理走向成熟的重要標志。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中國提出加快建設公共法律服務體系,是將法治成果惠及更多群眾的重要舉措,相信未來更多更實的舉措,將會促進基本公共法律服務均衡發展的實現,讓公共法律服務成為群眾的基礎法治保障。
文/高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