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出現“不把關的審核”了
管弦士
據《南國早報》報道,近日,河池市宜州區一些學生從學校帶回“學習通知書”,要求家長參加一場學習交流會。但在交流會上,活動主辦方向家長推銷書籍、聽讀機等商品,而這些商品備案過期、價格偏高,引來質疑。
學校發通知要求家長在周末準時參加交流會,并“務必在會議現場認真寫好反饋表”“周一交回給班主任”。這樣的“任務”,家長是難以拒絕的。
然而交流會除了講授教育內容外,還有商品推銷環節。有的家長在會上購買了書籍和聽讀機,回家后發現價格比網上貴不少,而且掃描聽讀機上的二維碼,卻提示產品備案已過期。
這樣的交流會,難免遭到“打著教育的名義,實際上借機盈利”的質疑。問題是,活動不是經過審核的嗎?職能部門是怎么把關的呢?
交流會的漏洞非常明顯。其一,通知書沒有注明活動主辦方;其二,通知書只留有一個聯系電話,竟是空號;其三,審批表的主辦單位一欄蓋的公章,是“中國孔子基金會孔子學堂推進會員會”,而正宗的中國孔子基金會孔子學堂,所用公章是“中國孔子基金會孔子學堂推進委員會”,“會員會”和“委員會”,差之毫厘,謬以千里。
就算肉眼、人腦難以識別其中貓膩,那么在網絡非常發達的當下,審核之時,搜索是可以幫助把關的。比如,網上輕易就能搜出這篇文章——2016年12月7日的《海峽都市報》報道稱,近來,公益報告講座接連在福建省泉州市的豐澤區、鯉城區舉辦,除了專家講座,報告會還極力推銷“國學經典聽讀機”等電子產品,并贈送《經典誦讀全書》一套。當地有關部門調查發現,活動涉嫌非法營銷,《經典誦讀全書》為非法出版物,于是緊急叫停該活動。
多么相似的劇情!宜州區此次活動中出現的書籍,也叫《經典誦讀全書》;兩地現場所售的“聽讀機”,價格都是1600元左右,差別只是零頭上的;而泉州該活動的主辦單位叫“全國促進傳統文化發展工程孔子基金會”,跟宜州此活動的主辦單位是“兄弟”。
其實,家中有上學孩子的家長幾乎都知道,借助學校發通知讓家長參加“商品推銷會”,這是非常老舊的套路了。那么,當地相關職能部門居然連這根弦都沒有嗎?申請材料審核不嚴,不到現場進行把關,怎么就能如此放心,敢對一個涉及眾多家庭的活動大開綠燈呢?
沒有職能部門的審核蓋章,學校就不會發通知,家長就不會參加交流會,活動主辦方就沒有辦法推銷產品。環環相扣,相關職能部門作為突破口,在替他人“背書”之前,必須先想想自己的責任,必須先想想自己的公信力,必須先想想自己所代表的政府部門形象。
事情還不止于此。記者走訪了解到,2016年、2017年,宜州區均出現過相同形式的報告會,銷售的產品亦是同一品牌產品,一些家長曾在當地論壇發帖反映、舉報此事。職能部門在同一個地方接二連三摔倒,或許因為摔倒后受傷疼痛的卻不是他們,而是當了冤大頭的老百姓,所以他們才沒有放在心上、長點記性。
還是讓誰摔倒、誰疼痛吧,只有這樣才會吃一塹長一智,讓“不把關的審核”不再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