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造就英雄,偉大來自平凡。在脫貧攻堅這場偉大斗爭中,我們黨帶領廣大人民群眾創造了“上下同心、盡銳出戰、精準務實、開拓創新、攻堅克難、不負人民”的脫貧攻堅精神。每個時期有每個時期的使命,每個階段有每個階段的任務,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作為基層“戰斗堡壘”的村級黨組織,還需持續弘揚脫貧攻堅精神,當好發展領路人。
要做優產業發展,讓群眾鼓起“錢袋子”。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40多年農村改革發展的成就與經驗證明,產業振興才能增強鄉村吸引力,才能帶動資本、人才等生產要素向鄉村匯聚,讓農民致富增收。推動農村產業發展要突出融合,采取“產業+旅游+文化+電子商務”等多種形式,加快構建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不斷提升產業發展的品牌力和附加值。要尊重自身資源稟賦,堅持“人無我有,人有我優”,形成產業發展“錯位競爭、優勢互補”的良好格局。
要建設美麗新村,讓群眾住進“好房子”。城市居住講究設施配套,農村居住也應追求環境配套。農村生態宜居,就是要加強農村資源環境保護,統籌山水林田湖草保護建設,保護好綠水青山和清新清凈的田園風光,讓群眾開門見田、推窗見綠。要優化整合便民服務平臺,充分利用大數據、智慧化手段,暢通“線上+線下”辦事渠道,構建起布局合理、運行順暢的便民服務體系。要打破行政區劃界限,整合資源力量,逐步優化學校和醫院布局,不斷提升農村教育醫療水平,持續增強群眾的獲得感和滿意度。
要樹立文明新風,讓群眾過上“好日子”。治理活不活、好不好,直接決定著群眾的幸福指數。要發揮自治的基礎性作用,規范村委會、議事會、監事會等自治組織建設,完善黨組織領導下的協商議事機制,依規決策、照章辦事。要發揮法治的根本性作用,廣泛開展法制宣傳教育,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環境。要發揮德治的支撐性作用,結合本村實際和鄉風民俗,制定村規民約并嚴格遵守,深入宣傳道德模范、身邊好人典型事跡,形成崇法尚德的良好風氣。
利民之事、絲發必興。村黨組織要堅持發展為了群眾、發展依靠群眾、發展成果由群眾共享,把支部建設好、把政策落實好、把群眾的事情辦好,讓廣大群眾看到變化、得到實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