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兩張來源不明的圖片,配上一行文字“螺螄粉的酸豆角也是用腳踩的”,就迅速登頂了新浪微博熱搜,掀起了又一波有關螺螄粉的輿情。發布者隨后刪掉了帖文并稱“圖片未經考證”,還有網民查證后指出圖片并非拍攝于廣西。柳州市螺螄粉協會就此也作出聲明,指出網傳圖片并不是柳州螺螄粉用酸豆角生產企業加工現場。
對于這樣的抹黑,正如柳州網民表態:“這鍋我們不背!”
當前,有的自媒體似乎破譯了互聯網的“流量密碼”,借助螺螄粉這一頂流“網紅”,加上一周前央視“3·15”晚會曝光“腳踩酸菜”的熱度,一發一刪,輕輕松松就“收割”了大量流量。這樣的互聯網“碰瓷”,去年以來柳州螺螄粉已遭遇多次。網民對柳州螺螄粉良好的食品安全保障已有較好的認知,當這次負面信息出現在網絡后,許多網民并沒有盲目跟風炒作,而是理性地表達對螺螄粉產業的關切。不少網民指出網傳的“腳踩加工”照片拍攝于外省,且不能證明圖中的酸豆角與螺螄粉生產有關。我們對理性的網民表示感謝,同時也要提醒那些“碰瓷”的自媒體賬號,網絡并非法外之地,這樣制造謠言攫取“毒流量”已觸犯法律。
我們也注意到,網上還有一種言論認為,登上熱搜的網帖只說了“螺螄粉”,并沒有提“柳州”,柳州何必如此較真?近幾年,由于螺螄粉持續熱銷,柳州以外的確也有一些企業在“蹭熱度”生產螺螄粉,有的地方產量還不小。但是,螺螄粉源自柳州、柳州螺螄粉風味最正宗、柳州打響了螺螄粉的知名度美譽度是無可辯駁的事實,“螺螄粉”與柳州的城市形象、城市品牌已密不可分。螺螄粉巨大的流量讓很多別有用心的人眼饞,僅憑幾張照片和一兩句模棱兩可的文字,就輕易地將螺螄粉與重大食品安全事件聯系在一起,博眼球蹭流量。這樣打馬虎眼的做法極不負責任,我們堅決反對。維護好柳州螺螄粉金字招牌的聲譽和形象,柳州理直氣壯、責無旁貸,必須寸步不讓、必須正本清源、必須較真碰硬。
螺螄粉作為一個食品品類,柳州的確無權干涉外地企業生產,但應該看到,“柳州螺螄粉”在2018年已成功注冊成為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并明確規定柳州螺螄粉只能“柳州造”,在柳州以外生產柳州螺螄粉屬于侵權行為。目前,柳州共有56家企業獲授權使用“柳州螺螄粉”地理標志證明商標,這些企業完全能夠滿足消費者對正宗風味螺螄粉的需求。
為保障數以億計的螺螄粉“粉絲”舌尖上的安全,柳州市委、市政府一直堅持最嚴的標準,通過出臺柳州螺螄粉食品安全地方標準、建立螺螄粉檢測中心、推動原材料基地建設、加密產品質量抽檢頻次、成立柳州螺螄粉產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等多種方式,建立和完善安全可靠的螺螄粉生產體系,保障這個產業規范化發展。當前,柳州已建成螺螄粉原材料基地55萬畝,認定柳州螺螄粉原材料生產示范基地12家。
為保護柳州螺螄粉的傳統風味,柳州為柳州螺螄粉全產業鏈制定了84項標準,僅對竹筍、豆角這兩樣原材料,就從種植、原材料采購到加工制作等環節提出了多項柳州市地方標準的制定。所有這些,只為做好一碗讓消費者放心的、正宗風味的柳州螺螄粉。
購買螺螄粉,應認準“柳州螺螄粉”!(里里)